6月,韓國全國輿情調查顯示,76.3%的韓國民眾密切關注中韓關系動態,遠高于前一年。外交沖突背景下,任何一個高層動作都牽動著整個東北亞的神經。短短一句“李在明不會參加中國閱兵”,成為全網熱議的風暴眼。
中韓關系再臨十字路口
韓國總統李在明收到中國政府的正式邀請,原計劃9月3日出席中國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各方本以為中韓關系能借此機會迎來“破冰”契機,但現實卻迅速反轉。韓國政府在長達十余天的沉默后,最終通過總統室高層表態:“總統不太可能出席。”理由——行程沖突與外交對等。
韓國的選擇并非孤立事件。5月,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發布報告,明確指出韓中貿易額同比下降8.6%,創近八年來新低。
韓國出口依賴度仍高達25.7%,而美韓軍事同盟同步加深。雙重壓力下,韓國政府在外交選擇上愈發謹慎。李在明的“拒絕”,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缺席,更是一次高風險的戰略考量。
7月至9月,李在明的外交行程幾乎排滿。7月赴華盛頓會晤美國總統特朗普,8月與日本首相石破茂計劃會談,9月又需前往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
韓國外交部公開資料顯示,日韓、美韓領導人會談事關區域安全、芯片產業鏈協作等多個關鍵議題。韓國的“行程沖突”理由,并非空穴來風。
但真正讓外界關注的,是行程背后的優先級排序。韓國外交學者樸正浩指出,韓國將美日視為核心利益圈,與中國雖有經濟紐帶,但安全與戰略考量決定了外交重心。
韓國媒體評論稱,李在明政府擔心過早答應中國,將引發美國對其“戰略可信度”的質疑,影響美韓貿易談判及半導體合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東亞研究中心專家近日解讀稱,韓國的拒絕,某種程度上是對中美戰略競爭格局的回應。在美韓同盟不斷升級,印太戰略推進的大背景下,韓國在“夾縫”中追求最大安全感。
“外交對等”與歷史慣性
韓方給出的第二個理由,是“外交對等”。韓國總統室高層提及,2017年文在寅曾主動訪華,如今理應輪到中國高層回訪韓國。
韓方將此視為“禮尚往來”的外交慣例。韓聯社評論文章分析,韓國意在通過“對等”原則,為自身外交選擇爭取更大回旋空間。
但這一提法迅速遭到中國外交人士的質疑。中國外交部公開回應,2014年中國最高領導人已訪問韓國,且2017年文在寅主動訪華背景,是“薩德事件”導致中韓關系急劇惡化,韓國當時“有求于人”,主動修復關系。中國不少國際關系學者直言,韓國提出“外交對等”,實則是將外交儀式作為推脫的借口,掩蓋更深的戰略顧慮。
韓國國內學界對此也有爭議。韓國國會外交委員會公開聽證會上,不少議員質疑政府是否過度強調“對等”,反而錯失改善對華關系的實際機會。韓國《朝鮮日報》評論指出,外交儀式本應服務于國家利益,過度拘泥于形式,反而限制了主動性。
韓國的“平衡戰略”正在失效?
李在明在總統競選期間,曾多次強調要緩和對華關系,減少對美依賴,主張“多邊平衡”。但自2024年上任以來,實際外交動作卻屢屢保守。近一年,韓國未安排任何高層訪華行程,臺海、半島局勢等敏感話題上,發言趨于模糊。
韓國國內輿論早已對此有廣泛質疑。6月,韓國最大門戶網站NAVER的民調顯示,56.8%的受訪者認為“李在明沒有實現外交獨立承諾”。與前任尹錫悅相比,李在明在中美問題上的實際動作甚至更加謹慎。
韓國《中央日報》專欄分析,這一現象源于韓國對美安全依賴難以動搖。上半年,美國在韓部署的高新雷達裝備擴充,美韓聯合演習頻次創歷史新高。韓國軍方高層接受路透社專訪時坦言,“失去美國保護傘,韓國無力獨自應對區域壓力。”
中韓關系修復的窗口在收窄。中方多次公開表態,希望與韓國重建互信,但實際合作進展緩慢。5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呼吁韓方“用實際行動維護雙邊關系大局”。韓國外交部則反復強調“謹慎評估”,鮮有具體舉措。
戰略節點下的外交信號
11月,APEC峰會將在韓國慶州舉行。中韓兩國高層有望會面。多家國際智庫關注,這次會晤能否成為中韓關系重啟的新契機。韓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最新報告指出,若李在明繼續回避與中方高層直接互動,即使APEC期間實現短暫會談,雙方互信基礎也極為脆弱。
韓國政界內部聲音開始分化。部分議員主張強化對美同盟,確保安全利益最大化;另一部分則認為,應主動改善與中國的經貿關系,應對出口下滑壓力。6月,韓國貿易協會發布數據,韓國對華出口減少,半導體、汽車等主力產業受影響明顯。韓國經濟界呼吁政府“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中國方面則表現出耐心與期待。中國商務部副部長6月在中韓經貿論壇上表示,中韓合作空間廣闊,雙方應在新興產業、綠色經濟等領域深化協作。中國學界普遍認為,中韓合作大門一直敞開,但信任與合作需雙向努力。
“小插曲”還是大拐點?
表面上看,李在明拒絕參加中國閱兵,似乎只是一次外交禮儀上的“小插曲”。但分析人士普遍警告,任何一次高層互動的缺席,都可能成為影響東北亞戰略格局的轉折點。韓國的每一次選擇,都被外界視為其戰略傾向的風向標。
6月,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東亞安全年度報告指出,韓國在中美之間“戰略自主空間”持續收縮。美國加強印太聯盟,中美競爭加劇,韓國被迫在安全與經濟之間艱難取舍。韓國媒體評論稱,這種夾縫中的搖擺策略,正不斷削弱韓國作為“中型強國”的外交影響力。
日本外務省近日發布的《東北亞局勢觀察》也提及,韓國對中國的“外交冷處理”,為日本在區域內爭取更多話語權創造了間接空間。
日韓關系雖有歷史包袱,但在美日同盟基礎上,近一年來互動頻繁。日本首相石破茂與李在明多次會晤,雙方在半導體、供應鏈安全等領域合作進一步加深。
韓國能否走出對美依賴、實現真正的外交自主?中韓能否在風雨之中重建互信?答案并不取決于一場閱兵儀式,而是要看雙方能否打破慣性、作出真正有意義的選擇。
參考資料:
環球時報:2025-07-17 14:56:李在明:我謹代表政府,正式道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