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甘肅頻道
人民網記者 米媛
7月15日,在甘肅省張掖市舉辦的雜交玉米細胞核雄性不育制種技術觀摩培訓會上,中國農業大學賴錦盛教授介紹了其團隊歷時十余年創新研發的玉米細胞核雄性不育制種技術(以下簡稱“核不育制種技術”),中國農業大學趙海銘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謝傳曉、漆小泉研究員圍繞該技術進行研討交流。
核不育制種技術示范基地。人民網記者 米媛攝
在玉米種業中,利用雄性不育系生產雜交玉米種子雖然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雜交種純度、提高玉米制種產量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實現難度也非常大。
核不育制種技術其創新之處在于,運用我國有效保護的專利技術,包括籽粒大小標記、植株形態標記等方法,能在播種前、種植苗期至植株散粉前等多個環節,簡易高效的區分不育系與保持系。“這能使玉米雜交種生產田的母本植株達到產業化要求的不育化效果,顯著降低制種成本,提高種子純度等質量指標。”賴教授表示,這項技術還克服了核質互作雄性不育(CMS)種子摻混風險高、易受專化小種侵染、育性不穩定等缺陷困擾。
自2022年至今,核不育制種技術已連續多年在海南、甘肅、新疆、山西和吉林等多地開展試驗示范并取得良好效果,具備產業化應用條件,將為我國玉米種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2023年、2024年連續兩年組織開展核雄性不育制種技術試驗示范觀摩會,多家種業公司、代繁公司參加。
參會人員觀摩交流。人民網記者 米媛攝
據介紹,核不育制種技術可大幅降低玉米制種的去雄成本,減少制種企業的管理成本。在同等栽培條件下,利用該技術擴繁的不育系制種較傳統人工去雄方式增產10%以上。該項技術分別于2023年、2024年連續兩年入選農業農村部農業“火花技術”成果庫。
“玉米細胞核雄性不育制種技術在雜種優勢利用過程中的核心地位決定了其在生物育種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意義。”賴錦盛教授表示,該技術在我國和全球制種細分領域具有明顯競爭優勢,將對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發揮重要作用。
“3年來,甘肅省組織引導省內玉米種子企業加快玉米細胞核雄性不育制種技術推廣應用。今年,張掖、酒泉7家種子企業推廣應用了該項技術。”甘肅省種子總站黨委書記、站長呂小瑞說,“我們將不斷提升玉米制種去雄機械化水平,推動全省玉米制種產業節能增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