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區冬小麥開鐮收割。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李瑋東攝
隴原盛夏,麥浪鎏金。金昌市金川區寧遠堡鎮龍景村種養循環農業冬小麥示范點內,收割機轟鳴穿梭,飽滿的麥穗轉瞬完成收割、脫粒等工序。金燦燦的麥粒如流泉般傾瀉入倉,粉碎的麥秸均勻還田,空氣中彌漫著新麥的醇香與豐收的喜悅。
“今年又是好收成!”種植戶鄧培仁在田頭指揮收割作業,笑容滿面。在他身后,120畝冬小麥穗穗飽滿,“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良種配良法,農技專家全程護航,畝產穩穩跨過500公斤。”
鄧培仁的喜悅,源自金昌市近年來大力推廣冬小麥種植、力促糧食穩產增產的生動實踐。
為有效緩解夏季用水壓力,優化種植結構,金昌市自2022年起開始試驗種植冬小麥。實踐證明,冬小麥比春小麥提前15至20天收獲,不僅避開了夏季用水高峰,緩解了水資源壓力,產量也普遍高于春小麥。
更重要的是,冬小麥收獲后,土地可及時復種蔬菜、燕麥草等作物,顯著提高利用率和綜合效益。這一“時間差”帶來的多重優勢,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種植戶加入冬小麥種植行列。
豐收畫卷的背后,是科技力量的堅實支撐與農技服務的精準落地。金川區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負責人嚴天龍介紹,今年精選“蘭天331”“濟麥44”等抗逆良種,配套推廣有機肥替代、測土配方施肥、“一噴三防”等關鍵技術。
特別是在永昌縣,農技中心今年推廣冬小麥8600多畝,并自主研發了小麥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專用播種機,推廣小麥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安排農技人員全程跟蹤指導服務,為冬小麥單產水平穩步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從當前多點測產情況看,各示范點畝產量普遍在550公斤以上,部分高產田塊甚至接近650公斤,為全市更大范圍推廣種植樹立了樣板,堅定了信心?!边B日來,金昌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正高級農藝師段軍深入田間,帶領團隊采用隨機取樣法,科學測定冬小麥的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等關鍵參數。
眼下,金川區協調調度66臺聯合收割機投入作業,農技人員扎根一線,實時監測麥粒品質、含水量及收割損失率,確保675畝冬小麥高效、低損歸倉。緊隨其后,春小麥收獲工作也將啟動。
為保障夏收工作圓滿完成,金昌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強化統籌協調,密切跟蹤機具分布與運行狀態;同時,加強氣象預警服務,健全應急響應機制,全力應對天氣突變、機械故障等挑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曉玲
責任編輯:宗成賢
來源: 新甘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