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師,指的是“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卓越工程師怎么培養,與以往的教學模式有何不同?跟教育小微一起來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報道——
這個畢業季,首批2100多名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碩士生順利畢業,標志著我國首次實現工程碩博士有組織、成建制、大規模校企聯合培養。三年來,全國已有60多所高校、100多家企業聯合招收了2萬多名專項試點工程碩博士,以實質性校企聯合培養為牽引,加快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
國家首批工程碩博士專項研究生王茜,是山東省第一位以科研實踐成果獲得碩士學位的研究生。研究生不交畢業論文,并不意味著放松考核條件。實際上,王茜申請學位提供了發明專利、技術應用證明和一份90多頁的實踐報告。
與其他同學不同,王茜的畢業答辯流程特別增加了成果認定環節,且5位評委中有3位是來自企業的專家。
長期以來,我國工科教育的學位評價只有論文,容易導致高校師生被困在實驗室里,造成產教脫節。2022年,我國啟動“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作為首批試點之一,山東大學與17家頭部企業建立了長期培養機制。受益于此,王茜一入學就有了明確的研究課題,她要解決聯合培養企業在VR眼鏡生產中的精密膠合難題。
王茜表示,她需要控制VR眼鏡的一個固化收縮帶來的變形,不超過1微米。
1微米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1/60,技術指標屬于行業先進水平。瞄準這個實踐課題,山東大學設計了“一企一案、一生一策”的培養方案。經過多輪試驗,王茜最終研發出了一臺新設備。
“工學交替+留企入職”精準服務國家戰略
今年全國共有21所大學的67名碩士研究生以創新性實踐成果申請學位,在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改革上具有重要意義。數據顯示,截至6月,已經落實畢業去向的首批工程碩士畢業生,71%在聯合培養企業或本領域相近企業就業。從“工學交替”到“留企入職”,精準服務國家戰略。
在位于廣東佛山的南方電網寶塘儲能站,董震正在和同事們進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示范工程的系統調試工作。上個月,他剛剛從重慶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畢業,成為廣東南網儲能公司儲能科研院的一名新員工,參與電化學儲能安全技術領域的有關研究工作。上學期間,他報名并通過了學院組織的國家專項培養選拔,入職之前,他已經在這里接受了近兩年的校企導師聯合培訓。
入企實踐期間,董震深度參與了企業的“百兆瓦時級鈉離子電池儲能技術”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專業研究工作,作為技術骨干,他還和導師、同事們共同承擔了我國首個大容量鈉離子電池儲能站的工程設計,建成的儲能站入選2024年度能源行業十大科技創新成果。
“訂單式”選拔 嚴把導師關生源關
三年來,全國已建設共40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校企導師隊伍人數達2.3萬余人。眼下正是暑期,各大高校也在陸續安排新學期的相關工作。
在西北工業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老師正在為2024級工程碩博士舉行專業實踐行前培訓會。按照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來自能源動力、材料與化工等專業的234名學生,在完成校內一年的系統理論學習后,即將前往航空工業集團、航天科技集團等所屬的百余家二級單位,開展為期1至2年的專業實踐。
目前,學院也正在開展新一輪校內導師遴選,通過舉行2025年卓越工程師校企交流會等方式提前對接,精準匹配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為新一屆招生作好準備。
不光對校企導師展開遴選,學院也嚴把生源關。學院自2022年啟動首批招生以來,就采用“訂單式”選拔模式。
據介紹,今年,學院首屆工程碩士中有6名優秀學生,以產品設計等實踐成果獲得了學位,多名優秀工程博士也正以高水平實踐成果申請博士學位。
記者 |李晶晶、崔剛、牟亮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更多教育信息
關注微言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