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年出生的陳濤,打小就是大人嘴里 “不用操心” 的孩子。
從幼兒園到小學,在長輩的陪伴下穩穩當當走完基礎教育,憑著一股韌勁考入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哲學系。
2011 年拿到碩士學位時,他以為人生會沿著 “高學歷 = 好前程” 的劇本走下去。
01
放棄“鐵飯碗”成為北漂
畢業那年,西藏有個國企編制崗位向他拋來橄欖枝,穩定、體面,是很多人眼里的 “鐵飯碗”。
但陳濤沒接,他揣著哲學系賦予的 “理想主義”,打包行李直奔北京 —— 這座藏著無數可能性的城市,成了他北漂故事的起點。
初到北京的日子,他從《看天下》雜志的見習記者做起,跟著前輩跑文娛新聞,記筆記、改稿子,熬了大半年,年底就跳槽到《中國新聞周刊》文化版。
在這里,他才算真正摸到了新聞的脈搏:
蹲守過新聞現場,和作家、學者面對面聊過創作,也寫過引發全網討論的深度報道。
那些年,他的名字常出現在雜志版面,同事說他 “眼里有光”,總覺得能寫出改變點什么的稿子。
2017 年,有知名雜志社向他遞來橄欖枝,給了 “資深記者” 的頭銜和待遇。
這在行業里是不小的肯定,陳濤也憋著一股勁想做出更有分量的報道。
可他沒料到,新崗位的節奏像上了發條:白天跑采訪,晚上改稿子,常常凌晨兩三點還在和編輯對細節。
長期連軸轉讓他失眠越來越嚴重,稿子質量跟著打折扣,越焦慮越寫不好,越寫不好越焦慮,最后只能咬著牙辭職。
那時的他,以為只是換個賽道。
2019 年,他拉著朋友創業做文化項目,想著把新聞積累的資源用起來。
誰曾想,2022 年的新冠疫情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把他的創業夢澆得粉碎。
12 年北漂攢下的積蓄全賠了進去,35 歲的他,站在北京的街頭,第一次覺得這座城市如此陌生。
02
高學歷扛不住現實的重錘
陳濤起初沒太慌。
他總覺得,自己是 985 碩士,做過多年深度報道,找份像樣的工作不難。可打開招聘軟件,他才發現世界變了。
“35 歲以下” 像道無形的墻,把他擋在門外。
他投了上千份簡歷,從月薪幾萬的管理層崗位,到月薪 2000 的新媒體實習生;
甚至看到老家青城山招出家道士的信息,都忍不住試了試 —— 結果還是一樣,年齡不達標。
那些簡歷像石沉大海,99% 都沒等來回音。
有次他刷到一個崗位,要求 “本科以上,有媒體經驗”,條件全符合,可最后 HR 回復:“您很優秀,但我們只要 35 歲以下的。”
積蓄見了底,房租催得緊,2022 年 12 月,北京正處新冠感染高峰,快遞員、閃送員成了急缺崗位。
陳濤咬咬牙,租了輛電瓶車,注冊了 “閃送員陳師傅” 的賬號,穿上藍色工裝,成了穿梭在胡同和寫字樓間的外賣騎手。
望京那間月租 2000 多的出租屋,成了他疲憊生活的落腳點。
每天天不亮就出門,送完最后一單往往是深夜,最多一天跑了一百多單,算下來也就掙 200 來塊,扣掉租車費、電費,手里剩不下多少。
為了省錢,他常買最便宜的盒飯,有時甚至啃干面包充饑。
有次深夜送單,他騎著車跑了十多公里,快到地方時不小心摔了一跤,膝蓋蹭掉塊皮,疼得直咧嘴。
那一單配送費 26.82 元,里面還包含 2.4 元的夜班補貼。
他爬起來拍了拍褲子,扶起車繼續送 —— 那是他當天的最后一單,不能超時。
03
從外賣箱到三尺講臺
2023 年 3 月,陳濤實在沒錢交房租了。
房東下了最后通牒那天,他坐在出租屋里,對著手機錄了條 2 分多鐘的視頻,絮絮叨叨說了自己的經歷:
“985 碩士,前南周記者,現在送外賣……”
他沒指望火,就是想找個地方說說心里話。
沒想到,這條視頻第二天就炸了。
“38 歲 985 碩士送外賣” 沖上熱搜,評論區吵翻了天,有人同情,有人質疑,還有人說他 “讀了那么多書白讀了”。
當晚他開了場直播,30 萬人涌進來圍觀,有人刷了些打賞,剛好夠他交房租。
不少 MCN 機構找過來,說要包裝他做網紅,都被他拒了。
“我不想靠賣慘掙錢。” 他更在意的是,老師、同學、以前的同事紛紛聯系他。
上千個網友發來工作機會,導師在電話里安慰他:“路是自己走的,不丟人。”
4 月,他拍了條《逃離北京》的視頻,回了成都。
可找工作時發現,不少人只是想蹭他的熱度,真正靠譜的機會沒幾個。
他忽然想起自己讀哲學時的初心,萌生了去高校當老師的念頭。
等待的日子里,他沒閑著。
7 月去西藏拍野生動物保護宣傳片,在海拔 5000 米的無人區頂著高反扛設備,回來瘦了十斤,卻對 “生存” 有了更深的理解;
后來擺攤賣水果,他搬了張小板凳,邊稱水果邊給顧客講《道德經》。
有人覺得他怪,也有人蹲在攤子前聽他聊 “道法自然”,說這是 “最有文化的水果攤”。
2024 年初,西安歐亞學院的老師看到了他的經歷,覺得他的新聞實戰經驗和哲學背景,或許能給學生不一樣的啟發,邀請他去面試。
陳濤抱著 “就當去西安旅游” 的心態去了,沒想到一路闖過 7 輪考核 ——
試講、筆試、答辯,連他自己都驚訝:“原來那些年的積累,沒真的白費。”
3 月 20 日,39 歲的陳濤站在了西安歐亞學院的講臺上,成了一名新聞學老師。
他給學生講采訪技巧,會聊起當年蹲守現場的細節;講新聞倫理,會結合哲學里的 “正義” 與 “良知”。
下課了,他常去圖書館看書,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書頁上,他說:“這感覺,比送外賣時攥著訂單小票踏實多了。”
有人問他,后悔過嗎?他說,送外賣那段日子,確實難。
但也讓他明白:所謂 “長衫”,從來不是學歷,而是心里的執念。
放下執念,不是認輸,是為了更踏實地往前走。
如今站在講臺上,他想告訴學生:人生哪有什么標準答案,能扛住風浪,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最好的答案。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