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吉利汽車與極氪正式簽署合并協議,極氪從紐交所退市成為吉利全資子公司。
當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在2024年《臺州宣言》中提出“回歸一個吉利”時,很少有人預料這場戰略收縮會如此迅猛。
在長江之畔的蕪湖,處在關鍵階段的奇瑞正經歷一場相反卻又相似的戰役,品牌矩陣不斷細分擴張,組織架構調了又調。
01
吉利選擇深度整合,奇瑞傾向協同共生。
奇瑞的系列調整,短期內還走不出“多生孩子好打架”的邏輯。
“三年要推16款新車,轎車SUV全覆蓋!”7月12日,奇瑞風云A9L發布會現場,執行副總裁李學用宣布風云品牌獨立運營計劃。
在此之前,奇瑞宣布成立國內業務事業群,下設星途、艾虎、風云、QQ四大事業部,由執行副總裁李學用統管;還成立智能化中心,合并雄獅科技、大卓智能等部門,終結了此前十余家供應商并行導致的研發重復局面。
品牌細分,但管理架構精簡集中。
從表述上來看,四大事業部的分工是清晰明確的。
星途事業部聚焦20萬-50萬元中高端市場。艾虎事業部整合艾瑞澤與瑞虎系列,主攻10萬-15萬元燃油車市場,這是奇瑞的基本盤。剛獨立的風云事業部專注新能源品牌“風云”,開拓純電與混動市場,定位類似于吉利銀河。QQ事業部瞄準A00級小型電動車,鎖定下沉市場,這是奇瑞曾經擅長的領域。
事業群當中,星途略顯尷尬,半年6.2萬臺的銷量未能撐起奇瑞的高端夢。7月8日,在風云A9L全球上市發布會上,尹同躍第N次寄語,奇瑞要肩負起重塑中國豪華價值標準的使命。
這款基于全球高性能豪華電混E平臺打造的車型,承載著奇瑞新能源高端化的野心。該平臺歷時6年研發,投入超100億巨資,兼容中國、歐盟、俄羅斯等多區域法規。
但眼下,風云激蕩,星途何堪?
今年5月,奇瑞甚至公開展示了風云A9L與星紀元ES的雙車對撞實驗,這場以安全為名的雙車巔峰對碰,有輿論評價戲稱“同室操戈”。
如今來看,這兩款車價格區間確實高度重疊,風云A9L指導價為14.99萬-19.79萬,而相對熱銷的星紀元ES增程版價格區間為15.28萬-20.98萬元。
02
奇瑞的娃娃們,交給李學用來抓
多子女家庭的管理,真是一門大學問。
2009年,尹同躍喊出“多生孩子好打架”,宣布全年四大品牌、15款新車的宏大計劃:奇瑞從公司降級為品牌,開瑞從車型升級為品牌,還有全新發布的瑞麒、威麟。彼時,奇瑞對兩個新品牌的期許,就是沖擊中高端市場。
2012年,瑞麒和威麟暫且退出舞臺(奇瑞已復活威麟,改做皮卡),本以為奇瑞要回歸“一個奇瑞”時,奇瑞整了更大的活兒,先是聯姻以色列集團成立了觀致汽車,還和英國捷豹路虎簽了協議成立奇瑞捷豹路虎。這兩個品牌的走向,眾所周知,無需多言。
2015年,思路寬廣的奇瑞還發起過一個全民造車項目,運用互聯網眾包商業模式,號召用戶和設計師共同參與汽車研發設計,這就是宜賓凱翼最初的樣子。
可見,奇瑞汽車發展這么多年,有三大執念:
一是多生孩子好打架,二是高端化,三是搞合作創新。
IPO倒逼之下,多子多孫的奇瑞家族,如今指定李學用來擔任大家長。
歷任瑞虎品牌營銷總監、開瑞營銷公司副總;2018年主導創立捷途品牌,5年帶領捷途實現累計74萬+銷量,創下捷途速度;2023年,升任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80后李學用是奇瑞少有的嫡系實戰派。
兩年前,當大家熱捧新能源前景時,李學用一句“燃油決定生存,混動決定生死,電車決定未來”可謂是人間清醒。
統管四大品牌,李學用能把奇瑞的娃娃們抓好么?老實說,從戰術突圍轉向戰略統籌,挑戰很大。
成立事業群,旨在結束內部資源爭奪,通過營銷服務中心(中臺部門)協調資源,減少內耗。那么,如何讓星途、艾虎、風云、QQ四大品牌共享技術、渠道、供應鏈,同時還保持各自特色?四大品牌的技術共享邊界又如何界定?如何在智能化(雄獅科技整合)、成本控制、用戶運營上構建護城河?
物理層面的整合易行,深層次的資源沖突、品牌區隔與協同效能提升卻道阻且長。當風云序列承載著“小草房”的初心與新能源的野心呼嘯而來,其與星途、智界等兄弟品牌之間,究竟是走向“整合賦能”的理想軌道,還是陷入新一輪“左右互搏”的困局?
留給李學用的難題,真的很難。
03
小米和華為,改變不了奇瑞
除了李學用統領四大品牌,捷途、iCAR以及智界則因市場定位及合作形式差異,仍保持獨立運營。
捷途作為奇瑞增長最快的品牌,目前來看是最穩當的。值得一提的是,捷途并非只有我們看到的捷途,它還有一個高端越野序列,捷途縱橫。可以預見,奇瑞的品牌裂變潛力有多大。
iCAR和智界背景更加復雜,看似一個是小米撐腰,一個背靠華為,但兩個品牌的表現或許并沒達到奇瑞的預期,只能說差強人意。
當下,智能化激變迭代,以奇瑞的視野格局,開放融合一定比最后被動依附更有主動權——禮節上,放低姿態;執行層面,奇瑞不會輕易松口主動權。
有關iCAR與小米、智米之間的關系,在去年小米SU7上市時一度成為熱點。成立兩年多,iCAR就已經亮相了7款車,其中三款在售。2025年1-6月,iCAR整體銷量為?44510輛?。因為去年基數低,所以今年同比增長高達60.5%。
頻繁的人事變動讓iCAR品牌形象趨于模糊。起初,其定位側重年輕化,但這并不代表年輕消費者不注重實用性。如果車型僅被視為小眾玩具,那么iCAR品牌很可能又是奇瑞效仿新勢力的創新嘗試,好似當年創立凱翼。
智界的表現則更讓人意外。今年上半年,智界累銷不到4.5萬臺,6月銷量顯示僅為2459臺。
尹同躍曾說,“在與華為的合作中,聽華為的我們就順利,不聽華為的我們就遇到挫折。所以我們現在的原則是:有分歧的時候聽華為的,意見一致的時候聽奇瑞的。”在華為面前,奇瑞是克制謙虛的。
雖然官方回應智界不會單干,依然屬于鴻蒙智行,但不缺嫡子的奇瑞,到底如何定位智界?
銷量不算高,話題倒不少。智界S7一年三發,可謂開行業先河。前陣子,智界智行的視頻號直播風云A9L全球上市發布會,引發了智界車友的不滿。
智界,就猶如新車標所寓,X代表敢想敢為,代表未知,也代表不被定義。
想必,奇瑞沒有那么依賴華為,而已經擁有五界布局的華為,奇瑞也只是之一。
2024年,奇瑞狂飆,銷量達到260萬輛,但結構性問題也有目共睹,新能源車僅占總銷量22.5%,74.8%營收依賴燃油車。2025年上半年,奇瑞集團銷量126萬輛,其中出口55萬輛,同比增長3.3%。
手握“燃油車+出海”兩大法寶,奇瑞其實無法高枕無憂。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俄羅斯車市整體低迷,奇瑞在俄羅斯市場銷量下滑22.6%,而俄羅斯市場占奇瑞海外收入的主要部分。
對照吉利來看,兩家企業都經歷過多輪品牌擴張,或者說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必將面臨多品牌內耗。
在《臺州宣言》之前,吉利為了發展新能源,品牌布局一度也非常混亂。但當把觀察視角拉長,從2007年《寧波宣言》放棄“多生孩子好打架”到2024年《臺州宣言》強調戰略聚焦,我們不得不佩服吉利的戰略定力和體系韌性。
收放自如的吉利,有時候慢,有時候亂,但沒有錯過任何一次轉型窗口期。
2024年,吉利營收首次突破2400億元,同比增長34%;全年歸母凈利潤166億元,同比增長213%。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車累計銷量超140.9萬輛,其中新能源車占比達51.5%。同樣布局全球的吉利控股集團,上半年總銷量達193萬輛,同比增長30%。
都是作坊出身,吉利經過技術-資本-生態的螺旋上升構建出清晰的產業圖景,讓“一個吉利”更強大——而同樣敢想敢為的奇瑞通過另一個路徑,同樣構建起龐大的產業族群和品牌矩陣,在“很多奇瑞”中觀察、選擇、調整。這其中,有多少內部博弈和動蕩,外人不得而知。
IPO五敗五戰,奇瑞有多不甘?“白頭少年”尹同躍從不掩飾。
今年2月,奇瑞汽車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距離6個月的聆訊資料有效期,倒計時不到30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