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12日,以“提質向新 智贏未來”為主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上海嘉定主導舉辦了2025年中國汽車論壇。
7月11日上午,在本次論壇首場公開會議——大會論壇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徐念沙,歐洲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狄微斯(Sigrid de Vries),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同躍,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東風汽車黨委常委、副總經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當值會長尤崢,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Mr. Sean Green),地平線總裁陳黎明博士,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等行業內外重要領導、專業人士先后發表講話,以深厚的行業洞察與戰略思考為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視角。
在汽車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深化變革的關鍵時間點,如何助力產業回歸良序價值競爭、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以實現“提質向新,智贏未來”?處在不同行業位置的人如何看待當下汽車產業問題,又試圖給出怎樣的應對方式?我們或許可以從這些分享中找到一些線索。
“同心協力是產業升級的前置條件”
從萬鋼的“同心協力”、付炳鋒的“合作向未來”,到狄微斯的“中歐汽車產業共贏發展”,尹同躍的“協同聚力”,再到高翔的“破界共生”與陳黎明的“合作向新”,本次大會論壇上,多位嘉賓提到開放合作的重要性,凸顯出當下趨于惡性的行業競爭氛圍。
近年來,汽車行業競爭亂象叢生,內卷與反內卷的拉鋸戰持續上演,成為行業發展的顯著特征。在本次論壇上,這一熱點議題同樣引發了深入討論。
其中,尹同躍的發言堪稱本次論壇的一股清流。在談及行業反內卷時,他直言不諱:“協會的反內卷會議我們參加了,價格戰我們也跟進了。”隨即又自嘲道:“說到底,我們還是膽子小,跟著別人干好事,也免不了跟著干壞事。”這番看似隨意的調侃,實則暗藏機鋒,以四兩撥千斤的智慧,將行業困境與自身處境娓娓道來,在稍顯冗沉的會議議程中透出一絲難得的活人感。
他呼吁汽車工業協會多組織一些飯局,“汽車行業要見面,特別是領導人,越不見面誤會將會越積越深,協會要多組織活動互相學習,互相諒解、互相理解。”車企領導人親自下場呼吁多做交流,可見行業苦水軍、罵戰久矣。
這兩年車企之間的口水戰、水軍惡意攻擊打壓成為普遍現象。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上個月談到水軍泛濫的現象,稱每月黑蔚來的水軍費用大約有三五千萬。他表示現在的輿論環境變化劇烈,“水軍運作復雜,背后有龐大的產業鏈,進攻和防守往往出自同一撥人之手,類似于電信詐騙。”
小米也遇到相似的情況。6月小米YU7上市,在全網引發熱議的同時也給到相關競品不小壓力,一些YU7攔截應對話術的誕生引得雷軍出面回應。他稱每一個產品有每個產品的優點,只需要講自己的優勢,不需要去詆毀,或者用一些虛假的信息。
行業現實如此。然而,由底層技術路線引發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生態變化,當產業邊界變得模糊,萬鋼認為,這是提質向新、智贏未來的重要環節。要實現創新引領、韌性安全、協同高效和低碳可持續的新產業生態目標,就必須深化企業間的合作,創造可信的合作方式,促進優勢互補來實現共同發展,推動構建新的競爭與合作關系,攜手打造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
他指出:“汽車產業內很關心內卷,但市場在關心什么?用戶在關心什么?”這才是行業最應關注的核心問題。
全球化趨勢下的車企心態:
"特別擔心別人討厭我們”
企業間的對立與合作之間,產業鏈協同正在加速推進。供應鏈的全球化布局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新階段,要構建產業新生態,必然也需要開放合作的心態。
狄微斯(Sigrid de Vries)在視頻演講中表示,在貿易和地緣政治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復雜,供應鏈緊張、監管差異以及競爭加劇的當下,全球汽車產業需要更多對話、更多開放透明和更多橋梁。
寶馬集團CEO高翔也認為,一系列結構性挑戰給汽車產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這更需要加強產業間的合作。比如地緣政治博弈改變全球汽車產業鏈布局、智能網聯技術挑戰全球監管邊界、持續的價格戰已將行業盈利能力降至極低水平,這將影響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些挑戰超越國界,需要全球合作。
對此,高翔提出供應鏈“雙向本地化”戰略——既推動國際供應商在中國本地化生產,也培育中國供應商成為其全球供應鏈的一部分,如寧德時代和億緯鋰能已成為寶馬在中國和歐洲的電池供應商。
這其實也是付炳鋒所強調的要“在當地,為當地”。他鼓勵中國汽車產業融入國際循環,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為全球消費者創造更大價值,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付炳鋒認為,產業鏈供應鏈作為汽車產業重要組成部分和技術創新最活躍的領域,是產業健康運行的根本保障。伴隨著整車國際化布局的推進,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也將惠及全球汽車產業。
相較于協會專家的積極敘事,尹同躍談及奇瑞出海時的心態則要顯得小心許多——“特別擔心別人討厭我們”。
這種審慎背后,其實是整車制造企業托舉中國品牌的責任使命。尹同躍表示:“我們到一個市場去做檢驗,讓別人討厭了什么,然后企圖減少別人對我們的不舒服地方,也企圖在世界范圍內和同行和上下游建立汽車行業的統一戰線,爭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實現更多共贏的機會,做一個出海文明的使者,爭取不要給國家增加麻煩,爭取成為國家‘走出去’的代表,以及國家與外面關系的紐帶。”
此前,他還曾喊話友商別讓海外看笑話,稱內斗可以,外斗不行。還暴言車企都是蜂擁而出,有一點大躍進式的出海,特別需要政府創建一個可持續出海。如此看來,“統一戰線”實屬反內卷體系下的有感而發。
“打造真正讓用戶心動、讓客戶激動的情緒價值”
回到那個最核心的問題上——用戶在關心什么?
這個問題,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給出了答案:“用戶需求發生了根本變化,汽車已成為承載個性和情感的移動伙伴。深刻理解并精準滿足用戶的情感需求、提供情緒價值,已經成為當前汽車產品定義和開發的核心競爭力。”
當前行業價值競爭已經發生變革,汽車從實用功能逐漸向情緒功能演變。基于對當下用戶需求的洞察,馮興亞提出“功能價值+情緒價值”雙提升(如OTA常用常新、加速性能優化)。
為此,廣汽重構了產品、造型、整車、平臺技術等資源及相關配套職能,構建了“從用戶洞察為起點到產品交付”的廣汽大研發體系,確保車型開發在滿足功能價值基礎上,精心鍛造讓客戶心動的情緒價值。
在提升產品價值上,廣汽還與華為、寧德時代、滴滴等科技巨頭深入合作,持續以科技創新和極致質價比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馮興亞表示,廣汽已全面進入“戰時狀態”,以“番禺行動”為引領,廣汽將在“堅守自己的堅守”基礎上,為用戶提供一流的功能價值和情緒價值。通過轉型、變革、重構打贏“用戶需求、產品價值、服務體驗”三大戰役,實現廣汽二次騰飛。
價值競爭本質上是對內卷式競爭的回擊。尹同躍也提到,在奇瑞內部,質量排名比銷量排名更重要,利潤排名不如創新重要。他侃言“可能我們銷量也搞不過別人,所以我們換一種方式。”
盡管銷量是衡量一個汽車品牌成功與否的基準,但兩位車企掌門人的分享揭示了一個更加可持續的衡量標準——“在產業迅速規模化之后,我們更要品牌、創新,更要管理的變革,更要質量和服務的升級。”
所以,“提質向新,智贏未來”的答案是什么?
我想,保持開放合作的心態,構建更有韌性的產業鏈生態體系,回歸用戶需求,就是汽車產業轉型中的一種答案。
《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對不遵守本聲明、惡意使用、不當轉載引用《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