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以為是的賴清德,在島內已經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近期更是傳來兩大噩耗。
據臺媒報道,近日綠營陳玉玲罷免案結果出爐,同意罷免12160票,不同意5867票,民意一目了然。但根據島內規定,罷免當地的民代,不僅要同意票數多于不同意,而且同意票數還要占到當地選民總人數的25%以上。
具體到陳玉玲罷免案,同意票數雖然遠多于不同意,但投票率過低,導致最終同意罷免的票數沒有達到14302票的門檻,所以罷免失敗。
罷免案失敗:制度高墻下的綠營困局與民意轉向
一場看似轟轟烈烈的政治風暴,最終卻以“同意票超六成七仍告失敗”的戲劇性結局收場。7月13日南投縣議員陳玉鈴罷免案的結果,像一盆冷水澆在賴清德推動的“大罷免”戰略上。
這場罷免案中,同意罷免的12160票是陳玉鈴2022年當選票數(5028票)的2.4倍,但最終因投票率僅31.76%,同意票未能達到14302票的法定門檻而功虧一簣。這個結果撕開了綠營精心編織的“民意高漲”假象,暴露出三大致命問題:
島內罷免制度要求同意票數需達選區選民總數的25%,這意味著即使支持者占絕對多數,只要投票率低迷就會前功盡棄。以陳玉鈴所在的南投縣第四選區為例,選民總數為57207人,理論上需要至少14302張同意票才能罷免成功。
這種“少數否決多數”的規則,讓罷免從“民意表達工具”異化為“制度絞肉機”,綠營即便能煽動情緒,也難以突破數學上的鐵律。國民黨民代王鴻薇直言,這種設計讓25%的人能罷免50%選民選出的民意代表,本質上是“用少數推翻多數”。
盡管罷免案在網絡上炒得沸沸揚揚,但現實投票率卻慘淡收場。陳玉鈴罷免案中,反對罷免的一方僅動員出5867票,遠低于同意票,但藍營支持者通過“不投票”策略成功拖低整體投票率,讓綠營的“高支持率”淪為空中樓閣。
這種“用沉默對抗喧囂”的現象,折射出島內民眾對賴清德團隊“為斗而斗”的政治生態已深感疲憊。正如國民黨智庫民調顯示,超過54%的臺北市民認為“大罷免”對臺灣有負面影響,55.4%的人認為現行罷免制度不合理。
目前全臺24件成案的罷免案均針對國民黨民代,但這些選區大多是藍營傳統優勢區域。根據“臺灣民意基金會”民調,藍營只需在這些選區動員出55%以上的支持者投票,即可確保罷免失敗。
更關鍵的是,7月26日投票的24個選區中,國民黨民代的當選票數普遍遠超罷免門檻,例如新北市洪孟楷2024年得票15.8萬票,而罷免門檻僅9.6萬票,差距高達6萬票。這種“先天優勢+制度保護”的雙重保險,讓藍營有恃無恐地將罷免戰轉化為“鞏固基本盤”的動員演練。
支持率雪崩:從“死亡交叉”到執政合法性危機
罷免案的失利只是冰山一角,賴清德面臨的更大危機來自民眾對其施政的全面否定。7月15日“臺灣民意基金會”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44.5%的受訪民眾不贊同賴清德的施政表現,其中25.3%的人“一點也不贊同”,支持率與不支持率再度形成“死亡交叉”,創下其上任以來的最差紀錄。這場信任危機的爆發,源于三重致命打擊:
賴清德上臺后全力推動“大罷免”,卻在民生議題上毫無建樹。面對美國關稅威脅、經濟衰退壓力,其團隊既拿不出有效的應對方案,反而將精力耗費在“團結十講”等空洞的意識形態說教上。
親綠學者游盈隆直言,賴清德的“團結十講”淪為笑柄,民眾更關注的是“荷包問題”而非政治口號。這種“舍本逐末”的執政風格,直接導致其滿意度從48.7%暴跌5.8個百分點至42.9%,成為臺當局領導人中罕見的“連任前就陷入信任危機”的案例。
近期爆發的臺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妻子跳樓事件,將賴清德團隊卷入“司法不公”的漩渦。民眾黨痛批檢調部門淪為綠營打手,高雄85歲老婦因參與罷免聯署被約談7小時后昏倒的事件,更坐實了“綠色恐怖”的指控。
這種“為政治目的濫用司法”的操作,讓賴清德標榜的“民主衛士”形象徹底崩塌。國民黨民調顯示,在年輕選民中,賴清德的滿意度甚至低于臺北市長蔣萬安,這標志著其“世代交替”的政治資本正在迅速流失。
當美軍將領在CSIS論壇上承認對華戰略劣勢時,賴清德團隊卻在島內上演“自嗨式政治秀”。這種“內斗內行、外斗外行”的反差,讓臺灣民眾對其“抗中保臺”的口號嗤之以鼻。
臺媒評論指出,賴清德將臺積電奉送給美國、對美關稅威脅束手無策的表現,已被民眾視為“無能”的代名詞。更諷刺的是,其推動的“大罷免”反而成為大陸反制的絕佳素材,進一步壓縮了臺灣的國際空間。
雙重絞殺下的賴清德:內憂外患與戰略困局
罷免案的失利與支持率的崩盤,正在將賴清德推向“執政懸崖”。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暴露出其政治生命的三大致命短板:
盡管賴清德試圖通過“大罷免”鞏固權威,但民進黨內對其激進路線的質疑聲浪漸起。親綠學者鈕則勛指出,若罷免案最終失利,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可能成為“替罪羊”,而賴清德本人因大權獨攬,短期內難以被黨內勢力挑戰。
這種“一人獨大”的格局,看似穩固實則脆弱——一旦罷免案未能達到預期目標,基層黨員對賴清德的信任將加速流失,進而影響2026年縣市長選舉的布局。
國民黨通過“反惡罷誓師大會”等活動,成功將罷免戰轉化為“守護民主”的道德高地。7月13日桃園涂權吉罷免案的造勢活動吸引5千人到場,韓國瑜、朱立倫等大佬齊聲痛批“大罷免是政治屠殺”,這種“悲情動員”策略正在重塑島內輿論場。
更關鍵的是,民眾黨與國民黨在“反司法迫害”議題上達成共識,4月27日20萬人凱道集會標志著藍白合縱進入實質階段。這種跨黨派合作,讓賴清德的“分化瓦解”戰術徹底失效。
當賴清德在島內玩火時,大陸通過稀土管制、關稅反制等手段,精準打擊美國的戰略脆弱性,同時將賴清德的“內斗戲碼”定性為“螳臂當車”。
這種“內外聯動”的戰略設計,讓賴清德的“抗中”敘事失去支點。正如島內分析人士指出,大陸對美劃下的紅線,本質上也是對“臺獨”勢力的戰略威懾——任何試圖將臺灣問題國際化的行徑,都將面臨更嚴厲的反制。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