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人單騎摩旅經過傳說中的13朝古都西安,卻又因為傳聞中的治安以及當地對摩托車的各種嚴苛和不太友好,并沒入城遛彎兒的打算。按照回杭州的最近路線導航,沿途倒也順便打卡了一些人文景點和古跡,而這座大秦寺就是其中之一,寺內的“鎮仙寶塔”更成為意外收獲,它那傾斜10度左右的古樸身姿,著實令人驚嘆。
其實當天的目的地是旁邊的“化女泉”,只是因為景區貌似已經倒閉,注意到旁邊的半山腰竟然屹立著一座古塔,便沿旁邊的蜿蜒小道繼續深入,然后才跟這來歷不凡的“大秦寺”不期而遇。參考相關資料,寺廟原來跟我們心里想的“大秦帝國”沒什么關系:“它是歷史上基督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公元7世紀中葉,羅馬基督教傳入中國內地,當時稱為‘景教’,因唐代時稱羅馬為大秦國,所以稱該教為‘大秦景教’,稱景教寺院為‘大秦寺’”。
巧合的是,當我進寺打卡的時候,正好有位文質彬彬的居士和主持在古塔一側的大樹下喝茶吃水果,那悠然自得的氛圍不禁令人陶醉起來,而看他們也頗有些“仙風道骨”似的。見有陌生人進來,老先生非常熱情,竟然似主人一般招待并“相談甚歡”,還給我介紹了不少西安郊外比較冷門的去處,和尚倒是淺笑不語,旁觀一會兒后大概覺得無趣,就悄悄地撤走進了廂房,再不肯露面。
可惜這時的我其實已經有點“歸心似箭”(畢竟出來摩旅已經有60多天),雖然在地圖上把先生建議的去處都收藏了一遍,但當天并沒有去打卡,而這也是自由和“自由”最直接的區別,說走就走或者想留就留,哪有那么容易呢?除非你斷了七情六欲,最關鍵的是還得賬務自由,呵呵。
跑題了,言歸正傳,這座大秦寺在歷史上也曾經非常了不得,據碑石記載,唐貞觀九年(635),景教傳達教士阿羅本率教團來到唐都長安,請求傳教。唐太宗對該教的入傳采取了寬容的宗教政策,并給予了禮遇和恩寵,頒詔準許阿羅本建寺傳教。朝延遂在長安、洛陽等地建立了景教寺,周至大秦寺為此時所建,由于初唐幾代皇帝對景教崇信和保護,該教發展迅猛,一度流行全國各地,曾創造了一個“法流十道”“寺滿百城”的輝煌時期。
毫不意外的是,在歲月悠悠和風雨滄桑中,這座千年古寺也曾三易其主,景教之后,道教占據過,佛教也曾占據過,但寺名一直沿用至今。直到清嘉慶年間(1796—1820),白蓮教義軍轉戰周至,大秦寺終被焚毀,唯有大秦古塔得以幸存。不過翻閱多方信息,并沒找到它是什么時候開始傾斜的記錄。
據金石資料記載,大秦寺寶塔原名“鎮仙寶塔”,唐貞觀年間始建,迄今1360多年歷史。該塔為七層八棱樓閣式空心磚塔,通高40.90米,內砌圓直徑為10.86米。四面錯落券門,二層以上有木樓梯可通塔頂,該塔造型古樸,美觀大方,被譽為我國古塔中之佼佼者,特別是該塔內遺存有景教泥塑和古代敘利亞外文刻字多處,這些都是研究古代西文化交流史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作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針對“古塔年久失修,塔身裂縫,塔體向西北方向傾斜2.76米”岌岌可危的狀態,相關部門在1999年撥專款近百萬元對寶塔進行過搶險加固和維修。2000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大秦寺的保護納入“中國絲綢之路保護項目”。2001年10月,世界紀念性建筑基金會將大秦寶塔及大秦寺列入《世界建筑遺產名錄》,所以我們眼前的斜塔,可能并沒想象中那么脆弱哦,它可是受全世界關注和保護的古跡呢!
圖文原創: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轉發、分享、內容指正、評論、關注和贊賞,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歡迎有正義感的網友讀者看見“盜版”向內容平臺舉報和投訴。需要實景照片和視頻素材可約,本人獨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務,歡迎洽談,附贈所有拍攝素材。
關于交通,看到網絡上有些文章喜歡把大秦寺定位成:“中國西安周至縣城東南20公里的終南山北麓”,實際上應該是“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大秦寺景區(塔峪村路東290米)”。因為寺前小路比較狹窄,兩邊雜草長勢太好,自駕過去的話比較考驗駕駛員技術。公共交通不太方便,最近的車站叫“鹿馬村”,距離寺廟兩公里,乘坐周至101路或周至106路可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