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半,平壤萬景臺區的筒子樓里,36歲的紡織女工金英淑輕手輕腳起床。她小心地點亮節能燈——這盞中國制造的LED燈花了她半個月工資,卻是全家最珍視的財產。作為平壤紡織廠的六級技工,她每月工資折合人民幣2030元,這個數字讓巷尾雜貨店的售貨員羨慕不已:"英淑姐可是我們這片的'錢主'呢!"
在這個被誤解的國度,普通工人的月薪大多在300-500元間浮動。即便在羅先經濟特區,流水線工人的薪資也不過800元左右。能突破2000元關口的女性,多是像金英淑這樣擁有十年以上工齡的技術骨干,她們站在朝鮮女性收入的云端,人數不足全國職業女性的2%。
國家織就的安全網
金英淑一家住在分配的老式公寓里。淡綠色的墻漆已經斑駁,但56平米的空間被收拾得一塵不染。最讓她安心的是窗臺上的紅色小本——住房證就像定海神針。朝鮮的福利分房制度讓工人結婚即可申請住房,每月僅需繳納象征性的3元管理費。
她的生活被無形的大手托舉著:
教育零負擔:兒子在萬景臺革命學院就讀,每月領回免費課本和校服
醫療無壓力:婆婆的糖尿病藥物全在醫保名錄內
溫飽有兜底:每月憑糧本購買27公斤大米(0.08元/斤)
"工資最大的開銷是讓家人吃好些。"金英淑掀開泡菜缸,里面埋著托人從開城捎來的梨子。這些在普通市場賣15元/斤的"金果",是她對家人最奢侈的寵愛。周三的晚餐桌上總會出現雞蛋餅——憑糧票購買的雞蛋每個0.5元,而自由市場要賣到3元。
最珍貴的家當是臥室里的牡丹峰牌縫紉機。這臺價值1800元的"大件",是她用三年夜班補貼換來的。每當鄰里送來布料請求改衣服,金英淑總會多縫幾針加固線腳。"正浩的工裝肘部容易磨破,"她摩挲著丈夫的工作服,"用好線能多穿半年。"
去年冬天,她花400元從黑市淘到件中國產羽絨服內膽,拆開后重新縫制成三件棉襖。"省下的錢夠買半年雞蛋。"燈下飛針走線的身影,是這個清貧之家最堅實的支柱。
比金錢更貴重的資產
周日的金日成廣場,金英淑扶著婆婆看少先隊列表演。老人突然頭暈,送往醫院后確診輕度腦梗。當中國游客驚訝于她們沒帶錢包時,金英淑亮出醫療證:"我們看病只要這個。"
朝鮮的隱形福利體系如同空氣般存在:
兒子參加少年宮航模班,每月僅交5元材料費
丈夫的工廠免費提供工作餐
冬季每戶配給1.5噸取暖煤
"我在丹東的堂妹月薪五千,可孩子補習班就要兩千。"金英淑給婆婆掖著被角,"上次視頻她頭發白了一半。" 在朝鮮,這種焦慮被制度化解:
終身就業保障:失業率常年低于0.3%
養老雙保險:退休金+實物配給
災難兜底機制:洪災后政府三天內重建房屋
病房窗外,退休工人在打門球。曾參加千里馬建設的崔大娘拍拍金英淑的手:"我年輕時天天扛水泥,現在國家養著我,重孫子都上幼兒園啦!"
悄然變化的生活
變革在針尖上舞蹈。金英淑的妹妹在涉外商店當售貨員,月入可達2800元。她腳上的真皮短靴價值1500元,相當于普通工人五個月工資。
"現在穿中國衣服的人多了。"金英淑指著樓下晾衣架,各種顏色的防寒服取代了傳統襦裙。她悄悄從床底拉出個鐵盒,里面裝著攢下的五千元:"等兒子上高中,想給他買臺學習電腦。"
這些積蓄源自她獨創的"三線理財法":
工資到賬先存300元死期
夜市擺攤代縫衣服月賺200元
收集工廠廢布料做成鞋墊出售
夜幕籠罩平壤,金英淑就著節能燈光檢查兒子作業。窗臺上的玻璃瓶里插著野菊,記賬本顯示本月結余創新高:602元。當她摩挲著存折上逐漸增長的數字,這個朝鮮女工臉上漾起笑意——在配給證與糧票構筑的世界里,能掌控微小的積蓄已是莫大的自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