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站在你面前,而你卻不知道我是誰。”這就是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群體最真實的生存困境。40年來,該領域研究屢遭瓶頸。然而,近期一項發表于《自然》雜志的研究,卻點燃了希望的火苗。一針普通疫苗或許可以大幅降低癡呆癥的風險?居家聞氣味或可預測風險?阿爾茨海默癥的研究迎來新突破?
(一)帶狀皰疹疫苗可以預防癡呆?
4月初,全球主流媒體及衛生機構紛紛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帕斯卡爾·蓋爾德塞澤博士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論文《帶狀皰疹疫苗對癡呆癥影響的自然實驗》,其研究發現,注射帶狀皰疹疫苗7年內,可將患癡呆癥的風險降低20%,且該效果在女性中更明顯。
《衛報》、《紐約時報》評論稱,該研究為“帶狀皰疹疫苗能夠降低癡呆癥風險”的假設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牛津大學精神病學教授保羅·哈里森博士強調:“若真能將癡呆癥風險降低20%,這在公共衛生領域意義重大,因為目前我們幾乎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減緩癡呆癥的發病速度。”哈佛醫學院醫療政策教授阿努帕姆·耶拿博士在《自然》雜志評論中寫道:“這項研究意義深遠,這種疫苗可能是一種經濟有效的干預措施,其公共衛生效益遠超其他用途。”
被各界廣泛討論和高度評價的這篇論文,正是2025年4月,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帕斯卡爾·蓋爾德塞澤博士等人,在權威雜志《自然》上發布的一篇題目為《帶狀皰疹疫苗對癡呆癥影響的自然實驗》的論文,他們究竟做了什么樣的研究?
2013年,英國威爾士地區政府為當地居民接種帶狀皰疹減毒活疫苗。但是因資源限制,當地做了一個特殊規定,在2013年9月1日接種當天,僅為80周歲以下人群接種,超過此年齡者則無法接種,而這樣就自然地把兩群人劃分開了。但也就是這樣一個“無心插柳”的舉動,在七年后為科研人員帶來了驚喜。
團隊分析了約28萬人的健康記錄,意外發現一組數據,在參與這個項目的樣本中,七年內接種了帶狀皰疹疫苗的人群,患癡呆癥的風險相對降低了20%。
為了確認這個結果的可靠性,團隊還評估了其他會影響結論的因素,比如這些人中是否有因為頻繁去體檢而升高確診幾率的情況,或者有沒有服用其他可能引發癡呆癥的藥物等,最后發現這些因素對研究結果都沒有影響。
另外,除了癡呆癥外,研究人員還對患其他慢性疾病的幾率做了數據對比。數據顯示,帶狀皰疹減毒活疫苗對其他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沒有明顯影響,也就是說帶狀皰疹減毒活疫苗對癡呆癥是有一個“專項抑制作用”。
無獨有偶,2024年7月,牛津大學馬克西姆·塔奎特團隊在《自然醫學》雜志也發表了類似研究報告。他們利用美國從停用減毒活疫苗轉為使用重組帶狀皰疹疫苗的時間點,收集了在美國接種重組疫苗的約十萬人的醫療記錄,同樣發現該疫苗可能與延緩癡呆癥發病有關。
關于帶狀皰疹疫苗為何能對癡呆癥起效,目前研究人員還沒有解出答案。但斯坦福大學研究團隊在他們的論文中提到了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性是,疫苗能夠更廣泛地激活免疫系統,也就是說當自身的免疫力提高了,可能患癡呆癥的風險就會降低。另一種可能性是,帶狀皰疹病毒會激活炎癥,而炎癥可能促發癡呆癥,所以注射帶狀皰疹疫苗之后,疫苗減少了因病毒引發炎癥的可能性。
周葉斌(遺傳學博士):“癡呆癥,也稱失智癥。帶狀皰疹病毒疫苗似乎確實降低了失智癥的風險,但具體什么原因我們仍然不知道。只不過從理論上來說,現在確實有越來越多的推斷,是說病毒感染引發炎癥,這樣一個過程可能會增加引發失智癥這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當然不光是帶狀皰疹被發現有這種風險,有人發現嚴重的流感病毒也可能增加這種風險。但是這些都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因為我們現在確實不太清楚它具體的生物機理是怎么樣的,只不過有很多跡象顯示它們有這樣的一個相關性。”
(二)嗅覺測試可以檢測早期癡呆癥?
關于癡呆癥,我們還注意到這樣一則有趣的報道,介紹了現在研究人發明了一種嗅覺測試,這種測試可以發現早期的癡呆傾向。
,時長00:18
視頻中,神經病學家湯姆·皮茨博士對這項嗅覺測試進行了簡單的介紹,他稱這種測試沒有創傷,沒有什么并發癥,操作起來也比較簡單。這究竟是個什么樣的測試?
我們找到了這個測試的官方網站,其中詳細介紹了測試的方法:使用他們創新的氣味卡和一個在線程序,用30分鐘就可以在家完成這個測試,然后就能得到關于大腦健康的結果。只要幾張卡片,坐在家里,半小時就能完成,網站把測試描寫得神乎其神,這個測試到底靠不靠譜?本著科學的嚴謹性,我們還是搜索了一下團隊公開發表的論文。
2025年三月底,哈佛大學聯合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團隊在《科學報告》上發表了題為《阿羅姆哈大腦健康測試是一種遠程嗅覺評估,用于篩查認知障礙》的文章,文中介紹了這款居家檢測認知情況的測試,這個測試是一種包含了多個子測試的綜合評估,簡稱ABHT。
由于這項測試還沒有進入公開服務階段,所以鑒證組沒能取得這套測試的器材。我們只能根據文章的描述,總結了一下這個測試的過程。
被測試者會拿到一些不同氣味的“刮刮卡”,里面包含我們熟知的薄荷、咖啡、檸檬等氣味。被測試者需要根據網站的指導去聞特定的卡片,并根據提示作出相應的判斷,比如識別味道,判斷是否是重復的味道等等。在做以上測試的時候,被測試者還需要用0到10來評價自己聞到的氣味的強度,以及用“我猜的”、“我不太確定”等程度詞,來表示自己對所選答案的確定程度。
團隊將研究數據進行對比,發現嗅覺功能是隨年齡增長而自然衰退的,但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下降更明顯。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年人對于氣味的識別能力比認知正常的老年人要差,早期阿爾茨海默患者明顯難以識別一些氣味。團隊認為,這樣的結果可以發現那些可能存在早期癡呆傾向的人。
不過,這項測試目前還在研究階段,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明它的測試能力。
(三)手術可以治療癡呆癥?
近期,互聯網中傳出手術能治療阿爾茨海默癥了的信息,是真是假?經過搜索,我們發現,這是中國的一個醫療團隊開創的一種名為“頸顱類淋巴分流疏通術”的手術,通過將患者腦部沉積的毒性蛋白通過淋巴疏通代謝,來延緩患者病情的進一步惡化,保留住現有的認知功能,這項手術簡稱“疏爾術”。
該治療過程需在頸部進行手術,旨在疏通腦部類淋巴引流,幫助清除沉積的毒性蛋白(如β淀粉樣蛋白),從而延緩病情惡化,保留現有認知功能。
任振虎(上海九院頜面頭頸腫瘤科醫生):“‘疏爾術’屬于頭頸部淋巴外科范疇。國外學者提出了內淋巴瘤的系統,2015年,證實顱內有功能性淋巴管。2018年,國外學者首次證實了頸部淋巴的引流跟小鼠的AD(阿爾茨海默癥)的進展是成正相關的。我們從2021年前后,就開始關注到這篇文章,然后做了很多驗證,也跟中科院合作,做了很多理論上的驗證,也做了小鼠、大鼠、小豬動物實驗,最后我們在醫院里過倫理。2023年過倫理,然后注冊臨床試驗。2024年上半年,首次報道了“疏爾術”,這個手術就是在頸部做頸部淋巴外科來干預阿爾茨海默癥,目前來看這是一種可能延緩該疾病發展的治療。”
目前,該團隊對于“疏爾術”的臨床應用已有一年多,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任醫生也表達了,目前手術治療阿爾茨海默癥還需要更多的臨床案例來驗證。
制片人:梁茵
編導:楊新燁
編輯:于二丫 謝玉渟 曾令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