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癡呆癥患者已超過5700萬,且預計未來20年將增長3倍。在癡呆癥狀出現前數年,亞臨床的認知損害和血管性腦損傷就可能悄然發生,這為通過干預延緩認知衰退提供了寶貴窗口。血管性風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已被證實是癡呆癥的重要推手,而它們往往與不良飲食習慣相關。
盡管一些觀察性研究提示宏量營養素(碳水、脂肪、蛋白質)可能影響癡呆癥風險,但結論不一。近日,一項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旗下
eClinicalMedicine的大型國際研究,通過對近萬名中年人的飲食統計、大腦掃描和認知測試,分析了宏量營養素攝入與腦健康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碳水吃得多與血管性腦損傷有關,而脂肪(尤其是不飽和脂肪酸)攝入或有保護潛力,蛋白質的影響則不顯著。
截圖來源:eClinicalMedicine
這項研究基于CAHHM(加拿大健康心臟與大腦聯盟)和PURE-MIND(前瞻性城鄉流行病學-大腦)兩項隊列研究的數據開展,共納入9886名來自四個國家(加拿大、波蘭、印度和中國)且無心血管疾病臨床癥狀的中年成年人(35-70歲,平均58.1歲)。
研究采用經過驗證的、針對不同國家和族裔的食物頻率問卷進行詳細的飲食評估。所有參與者接受標準化腦部MRI掃描,主要關注兩種“無聲”的血管性腦損傷:隱匿性腦梗死(有≥1處腦梗死灶,但無中風病史)、高腦白質高信號(高WMH,反映腦白質病變程度),以及存在以上任一種情況的復合血管性腦損傷。同時,對參與者進行認知測試,通過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滿分30分)和數字符號替換測試(DSST,滿分133分)來評估。相關統計均充分校正年齡、性別、居住地等個人基礎信息和鍛煉、吸煙、疾病史等健康相關信息。
與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最少的1/3人群相比,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最高的1/3人群發生隱匿性腦梗死的風險高40%,發生高WMH的風險高51%,發生復合血管性腦損傷的風險高48%,兩項認知評分也顯著更低(MoCA評分低0.059,DSST評分低0.044分)。
與脂肪攝入量最少的1/3人群相比,脂肪攝入量最高的1/3人群發生隱匿性腦梗死的風險低25%,發生復合血管性腦損傷的風險低23%,發生高WMH的風險沒有顯著差別。
特定脂肪類型的影響有所不同。相比相應攝入量最低的的1/3人群:
飽和脂肪酸攝入量最高的1/3人群,隱匿性腦梗死風險降低24%;
單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量最高的1/3人群,隱匿性腦梗死風險低25%、高WMH風險低21%、復合血管性腦損傷風險低26%,且DSST評分高0.054分;
多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量最高的1/3人群,DSST評分高0.047分。
研究未發現蛋白質攝入量與腦損傷或認知評分存在顯著關聯,但存在降低高WMH和復合血管性腦損傷風險的趨勢。
在不同國家、年齡組、性別、BMI和腰臀比的人群中,這些關聯普遍存在。不過,多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量對血管性腦損傷的潛在保護關聯在女性中更顯著。
進一步分析顯示,如果用單不飽和脂肪酸等熱量替換飲食中5%的碳水化合物能量,復合血管性腦損傷風險顯著降低23%。而用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或蛋白質替代碳水化合物,則未發現顯著相關性。
圖片來源:123RF
研究團隊討論指出,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導致高血糖,從而促進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AGE)的形成和氧化應激的增加,這兩者都與認知能力下降有關,較高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也與內嗅皮質厚度降低有關,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標志。而膳食脂肪在神經元和髓鞘的結構、功能和突觸完整性中起著重要作用。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也有助于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和葡萄糖代謝,多不飽和脂肪酸則有潛在抗炎作用。
總體而言,這項研究結果表明,調整宏量營養素的攝入有助于改善認知能力,并減少亞臨床血管性腦損傷,為我們理解飲食在維護中年腦健康、預防未來認知衰退中的作用提供了寶貴的新視角。未來值得開展更多前瞻性研究來進一步驗證“少吃碳水,吃對脂肪”的發現,并充分評估飲食干預用于預防腦損傷和認知功能衰退的有效性。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即可訪問期刊官網閱讀完整論文。
封面圖來源:123RF
參考資料
[1] Victoria Miller, et al., (2025). Association of dietary macronutrients with MRI-detected vascular brain injury and cognition in 9886 middle-aged participants from four countries: for the Canadian Alliance of Healthy Hearts and Minds (CAHHM) and the Prospective Urban Rural Epidemiological (PURE) Study Investigators. eClinicalMedicine, DOI: 10.1016/j.eclinm.2025.103333
免責聲明: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醫學新視點」微信公眾號留言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