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瓜的葉子黃了,究竟是自然枯萎還是蟲害所致?稻子生病了,如何分辨它是葉斑病還是稻瘟病并對癥下藥?農業生產最怕的就是自然災害,有沒有辦法減小它帶來的損失?
7月5日,20多名小學生來到光明東灘源智慧農業科創示范基地參觀學習。當天,“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科技燃夢·科技型企業開放日”活動走進世界級生態島上海崇明區。
平安集團副總經理、首席財務官付欣參加了本次活動,并作為平安志愿者代表,現場為上述學生們講授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情景課,介紹現代保險+創新技術如何破解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困境。
以彌合城鄉教育之間的鴻溝為起點
“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是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與中國平安于2019年聯合發起的全國性鄉村科教公益項目。“眾所周知,城市和鄉村的教育資源具有很大差異性,當初我們之所以聯合發起這一項目,就是要彌合城鄉教育之間的鴻溝。”付欣在活動中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參加此次活動的20名學生分別來自安徽省六安市新店鎮平安希望小學和上海本地學校,融合了城市和鄉村兩部分。
7月5日上午,在光明東灘源的智慧農田里,學生們在付欣的帶領下分組體驗了一場如何用農業AI技術對植物病蟲害進行診療的實踐活動。借助平安產險“愛農寶APP”的多光譜成像技術,孩子們對染病稻苗進行AI診斷,系統即時生成包含葉斑病、稻瘟病等病害分析的專業報告。來自六安市新店鎮平安希望小學的小雨同學驚嘆道:“如果老家也這么方便,爺爺就再也不用為稻子生病而發愁了。”
在付欣看來,通過縮小城鄉差距、融合產業資源、構建科學文化,該計劃不僅為個體發展賦能,更為國家科技競爭力提升與科技強國戰略注入動力。“因為,要實現科技強國戰略,那科技教育必然是根本。我們要通過科技手段打通最后一公里,讓農村孩子也能享受前沿科學教育。”
在當天的活動中,付欣聯同東灘源產業發展中心總監郭彥博士以及來自校外聯自然生態聯盟農業基地的負責人梁小紅,三人共同為學生們帶來了別具一格的農業科普課。其中,付欣以《農田守護者——農業生產中的保險力量》為題,為小學生們帶來了一堂“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情景課,并演示了現代保險+AI、物聯網技術如何破解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困境;郭彥通過“沃土工程”等案例,生動地向學生們展示了土壤改良、創新圖譜大數據平臺、創新種植模式和農業數字化等各種智慧農業手段;而梁小紅則帶領同學們認識智慧農業中土壤濕度、溫濕度、光照傳感器的作用,指導同學們親自動手實驗,親身感受環境變化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三場農業科普課從不同維度展現了“科技+農業”的創新實踐,向學生們演示了科學技術如何實現精準種植,激發孩子們對科技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讓科技種子在學生們心中生根發芽。
付欣表示,中國平安致力于以科技實踐為載體,以心理建設為根基,以知識拓展為路徑,為青少年打造了一條從 “興趣啟蒙” 到 “能力養成” 再到 “價值升華” 的科技素養教育成長通道。正如項目愿景所述:“讓科學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這種對未來科技型人才的培育,正是企業社會責任與國家戰略需求的最佳契合,彰顯了科技與教育協同創新的無限潛力。
公開資料顯示,自2019年啟動以來,“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通過“互聯網+教育”創新模式,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業的優質資源,構建“線上直播課程+線下實踐體系”雙軌賦能平臺,系統性破解鄉村科技教育資源匱乏難題。目前,該項目已經在全國開展一系列“科學家走進鄉村課堂”“科技型企業開放日”“系列情景大師直播課”等特色活動及課程,讓偏遠地區學生直面量子計算、航天科技等前沿領域,真正實現優質教育資源“零距離”觸達。
科技+保險:守護農民的勞動成果
來自安徽省六安市新店鎮平安希望小學的五年級學生吳欣怡,在課余時間常常跟隨爺爺奶奶在農田干活,對于茄瓜葉黃、稻子生病等現象雖然司空見慣,卻并不知道原因所在,更多的是像大人們一樣抱怨時運不濟。
而通過參加這次活動,吳欣怡明白了,原來茄瓜的葉子變黃并不一定是自然枯萎;稻子生病了需要找出病因對癥下藥;面對自然災害,不但可以通過科學技術提前預防,更可以通過購買農業保險減低風險…………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學會了很多關于自然災害預防、農作物病蟲害診斷、農業保險等科普知識,我希望能把這些新技術帶回去,和家人們一起建設智慧農田,改變以前那種‘靠天吃飯’的困境。”吳欣怡在活動中接受媒體采訪時的這番樸實真摯的發言,不僅道出了城鄉青少年對農業科技的熱情與向往,更道出了科技發展對農業的意義。
“科技不僅要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更要守護農民的勞動成果。”付欣說。近年來,中國平安通過自有的技術體系實現了科技助農的實踐,創新探索出一系列保險產品和服務,比如氣候指數保險、農作物種植險等等;與此同時,中國平安通過衛星遙感、物聯網傳感器等技術的應用,為廣大農戶提供及時的自然災害風險保障,同時也使農業保險定損效率提升了80%。
此外,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科技化發展方面,中國平安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比如在湖南岳陽,平安產險立足當地水產養殖產業,打造“一張保單撬動一筆貸款,拉動一批訂單”的產業鏈支持新模式;在甘肅和政縣,平安產險聚焦當地肉牛養殖產業,打造“智慧養殖+數字鄉村+供應鏈金融”模式,充分發揮綜合金融優勢,通過智慧養殖技術、產業鏈服務和風險保障體系,助力和政縣肉牛產業提質增效。
“平安的產業幫扶是全產業鏈、全流程的。我們通過產前增信融資、產中風險管理、產后溯源協銷,創新產業幫扶模式,支持地方特色農業發展。”據付欣透露,截至目前,中國平安已在全國累計開展680個產業振興項目,撬動產業發展資金123億元。
32年,中國平安教育公益一直在路上
付欣在活動中表示,希望通過“科技燃夢·科技型企業開放日”活動,長期組織開展一系列科普實踐活動,不斷縮小城鄉科技教育差距,融合產業資源、構建科學文化,助力科技教育公益事業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公益項目已經輻射河南、廣西、云南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累計賦能1,058所鄉村學校,惠及學生超31萬人次;累計捐贈45.1萬冊科技讀本及10.3萬套科學實驗包,并為學校提供科普實驗室硬件物資;通過OMO(線上線下融合)培訓體系,培養鄉村校長、教師逾20,000名。
實際上,“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僅僅是中國平安熱心教育公益事業的一個縮影。早在1993年,中國平安便與希望工程結緣,成立了希望工程救助小組,開始落實中國平安希望小學建設項目,積極開展教育公益實踐。1994年,第一所平安希望小學在安徽六安落成。
32年來,中國平安對教育公益不斷迭代升級,尤其是在馬明哲董事長倡議帶領下,形成了平安教育公益“五大工程”,將平安教育公益以“品牌化、系統化、標準化、組織化、流程化”進行運作和管理,從硬件、培訓、支教、獎助學金、夏令營等五方面入手,關注青少年全面發展,致力做長期、持續、有價值的教育公益。
截至目前,中國平安在全國援建了119所平安希望小學,累計招募12708名支教志愿者,支教服務時長總計超44.3萬小時;在1039所智慧學校落地實施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培訓鄉村教師超2萬名,惠及31萬余名鄉村學生;平安所設立各類教育獎金累計資助學生31345名,用實際行動為鄉村孩子托起希望。
“未來,中國平安將持續圍繞青少年科技素養、文學素養、體育素養、心理健康等多個方面的教育內容展開,積極踐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在長期、可持續、有價值的教育公益道路上繼續耕耘,帶動更多社會力量加入公益隊伍,助力鄉村教育振興。”付欣。
鄒永勤/文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