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這老頭,又來給全球金融市場喂“TACO”了!前一天晚上還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跟共和黨議員拍桌子,唾沫星子橫飛地問“該不該把鮑威爾給炒了”,議員們剛點頭說“該”,他立馬掏出擬好的解雇信拍桌上:“等著,這就辦!”結果才過一個小時,面對記者鏡頭,立馬變臉比翻書還快:“哎呀我沒這意思,除非鮑威爾在美聯儲總部翻修項目里搞欺詐,不然我才不動他呢!”就這一出“威脅-否認”的川劇變臉,美股先跳水200點,又V型反轉創歷史新高;美債收益率上躥下跳,跟蹦極似的;黃金剛漲到1980美元/盎司,轉頭就跌回1950;連美元指數都跟喝了假酒似的,先跌0.5%又漲回來——全世界的交易員怕是昨天晚上都在電腦前罵娘:這哪是炒股,這是陪特朗普演小品呢?
一、“特朗普TACO”:從貿易戰到美聯儲,老頭的套路就沒換過
先給新來的朋友解釋下,啥叫“特朗普TACO”?不是墨西哥卷餅,是“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特朗普總是臨陣退縮)的縮寫。這詞兒可不是我瞎編的,美國金融圈早就傳開了——只要特朗普喊得越兇,說要干某件“大事”,最后十有八九會認慫。遠的不說,2018年他喊著要對所有中國商品加稅,結果聽證會一開、股市一跌,立馬改成“分階段加稅”;2019年說要把伊朗“從地圖上抹去”,航母都開到波斯灣了,最后發個推特說“我很偉大,不想打仗”;就連2020年大選輸了喊“選舉舞弊”,鬧到國會山騷亂,最后不還是灰溜溜離開白宮?
這次對鮑威爾的操作,簡直是“TACO”的標準模板:先放風“要動手”,測試市場反應和黨內態度;看市場嚇得不輕、黨內有人反對,立馬找個臺階下——“除非他搞欺詐”。這臺階找得還挺“巧妙”,美聯儲總部翻修項目預算25億美元,超支了點,特朗普就說“可能有欺詐”。問題是,這項目是2019年啟動的,當時鮑威爾剛上任一年,翻修合同是國會批的,錢是財政部撥的,跟鮑威爾有啥關系?這就好比你家小區修電梯超支了,你非說住頂樓的鄰居偷錢,純屬沒事找事。
為啥特朗普總玩這套?說白了,就是拿“不確定性”當武器。他知道自己一句話能讓市場抖三抖,所以故意制造“狼來了”的戲碼:今天說要解雇鮑威爾,明天可能說要退出WTO,后天又說要給中國加關稅——每次都讓市場猜“這次是真的還是假的”,猜來猜去,大家就被他牽著鼻子走了。比如這次,他真正的目的根本不是解雇鮑威爾,而是逼美聯儲降息。
二、降息魔怔了!特朗普為啥跟鮑威爾的利率過不去?
特朗普對鮑威爾的不滿,早就不是一天兩天了。2018年他提名鮑威爾當美聯儲主席時,還夸人家“聰明、有能力”,結果不到半年就翻臉。為啥?因為鮑威爾沒按他的意思降息。
特朗普這人,眼里只有股市和經濟數據,尤其是大選前的經濟數據。2025年是美國大選年(假設他2024年當選,2025年是任期第一年,或者2020年敗選后2024年再次當選),他急著讓經濟“看起來很好”:股市漲、GDP高、失業率低,這樣2028年才能接著選。而降息,就是他眼里最簡單粗暴的“法寶”——利率一降,企業借錢成本低了,老百姓房貸車貸便宜了,大家敢花錢敢投資,經濟數據自然好看,股市也容易漲。
但鮑威爾領導的美聯儲,偏偏不吃這一套?,F在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在4.25%-4.5%,看起來確實不低,但別忘了,2021-2023年美國通脹都快沖到10%了,美聯儲咬牙加息才把通脹壓到3%左右。鮑威爾的邏輯很簡單:通脹這東西,就像高壓鍋,你稍微松點氣(降息),它可能立馬又炸了?,F在通脹雖然降了,但離2%的目標還差得遠,萬一降息太早,之前加息的努力全白費,到時候經濟滯脹,哭都來不及。
所以特朗普想要“最多降3個百分點”,純屬異想天開。3個百分點是什么概念?現在利率4.25%,降3個點就到1.25%,比2020年疫情時還低!那時候是經濟停擺才緊急降息,現在美國失業率才3.5%,GDP增速2.3%,根本沒到需要“大水漫灌”的地步。鮑威爾要是真聽他的,明年通脹反彈到5%,第一個被罵的還是美聯儲——“亂降息搞崩經濟”。
特朗普當然不管這些,他只知道“降息=股市漲=選民開心”。所以從2023年開始,他就天天在推特(哦不,現在叫X)上罵鮑威爾:“美聯儲主席是我見過最差的!”“鮑威爾比中國還難對付!”“他要是再不降息,我就……”后面的話每次都不一樣,但意思都是“我要收拾你”。這次“解雇風波”,不過是他施壓的新花樣:先喊“要解雇”,讓市場恐慌,逼美聯儲“識相點趕緊降息”;要是美聯儲還不聽,下次可能就喊“要解散美聯儲”了——反正他的話,聽一半信三成就行。
三、市場為啥總上當?不是傻,是怕“萬一他來真的”
有人可能會問:特朗普這套“TACO”都玩了八百遍了,市場為啥還每次都嚇一跳?美股先跌后漲,黃金先漲后跌,交易員們就這么不長記性?
還真不是不長記性,是不敢不長記性。因為“萬一他來真的呢?”這就像你家小區有個瘋老頭,天天喊“要炸樓”,前99次都是假的,但第100次萬一是真的,你跑不跑?金融市場最怕的就是“黑天鵝”,而特朗普本人,就是最大的“黑天鵝”。
就拿這次來說,特朗普說“要解雇鮑威爾”,雖然大家心里嘀咕“他肯定不敢”,但還是得趕緊賣股票、買黃金——萬一真解雇了呢?美聯儲主席被總統炒魷魚,這在美國歷史上可是頭一遭(上世紀70年代尼克松想逼美聯儲主席伯恩斯降息,也只是施壓,沒敢解雇)。一旦開了這個頭,美聯儲的“獨立性”就徹底成了笑話。以后總統想降息就逼宮,想加息就威脅,貨幣政策跟著政治周期走,那美元信用、美國國債還有人信嗎?到時候不是股市跌200點的事,可能跌2000點都打不住。
所以交易員們的操作,本質上是“花錢買保險”:先按“最壞情況”操作,等特朗普認慫了再買回來。就像昨天,消息剛出來時,標普500指數期貨直線跳水1.2%,10年期美債收益率飆升到4.3%(收益率漲=債券跌),黃金跳漲2%——這都是“避險模式”啟動。結果一個小時后特朗普否認,市場立馬“哦,虛驚一場”,又把之前賣的股票買回來,把買的黃金賣掉,于是指數V型反轉,債券收益率回落,黃金吐回漲幅。
這一來一回,最慘的是誰?是那些反應慢的散戶和高頻交易算法。高頻交易算法看到“解雇鮑威爾”的新聞,0.1秒內就開始拋售,等散戶反應過來跟著賣時,特朗普已經否認了,股價又漲回去了——散戶完美踏空,高買低賣,被割得明明白白。而特朗普呢?他可能根本不在乎這些,反正他的目的達到了:市場因為“解雇風險”波動了,美聯儲肯定看到了,下次開會是不是得掂量掂量“要不要降息安撫市場”?
四、鮑威爾的飯碗穩嗎?法律說“穩”,但特朗普總能找到新花樣
雖然特朗普鬧得兇,但從法律上來說,他想解雇鮑威爾,難如登天。
美國最高法院2020年就有過裁決:美聯儲主席的職位受《聯邦儲備法》保護,總統只能因為“正當理由”(比如貪污、瀆職、犯罪)解雇,不能因為“政策分歧”。啥叫“政策分歧”?就是“你不按我的意思降息,我就炒你”——這在法律上根本不成立。鮑威爾自己也早就放話了:“我的任期到2026年,總統不能因為我不降息就解雇我?!?/p>
特朗普當然知道這一點,所以他才扯出“欺詐”的由頭——“除非他搞欺詐”。但問題是,“欺詐”不是他嘴說算的,得司法部調查、國會聽證、法院判決,一套流程走下來,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到時候2025年都快過去了,他的降息大計早就涼透了。而且美聯儲總部翻修項目,負責的是美聯儲理事會下屬的“設施管理辦公室”,鮑威爾作為主席,頂多算“領導責任”,跟“欺詐”八竿子打不著。特朗普拿這個說事,就像老板因為公司打印機壞了要開除CEO,純屬找茬。
不過,特朗普這人,最擅長“不按常理出牌”。明著解雇不行,他可能玩陰的:比如天天在公開場合罵鮑威爾“無能”“叛國”,逼鮑威爾自己辭職;或者提名幾個聽話的美聯儲理事,等理事會多數人都支持降息,孤立鮑威爾;甚至可能繞過美聯儲,直接讓財政部搞“財政刺激”(比如發錢、減稅),變相逼美聯儲配合降息。
共和黨內部對這事也不是鐵板一塊。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French Hill就說“特朗普不會解雇鮑威爾”,財政部長貝森特也打圓場“這事兒不會發生”——這些人是建制派,知道美聯儲獨立性的重要性,不想把事情鬧大。但也有像佛州議員Anna Paulina Luna這樣的“挺川派”,跳出來喊“我99%確信解雇要發生”,這種人要么是真信了特朗普的鬼話,要么就是想拍總統馬屁。
所以鮑威爾的處境,就像走鋼絲:一方面要頂住特朗普的政治壓力,堅持貨幣政策獨立性;另一方面又不能把關系搞得太僵,萬一特朗普真用什么陰招,美聯儲也扛不住。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拖”——拖到2025年7月底的FOMC會議,象征性地降個0.25%,給特朗普一個臺階下,同時強調“未來降息要看數據”,既沒完全妥協,也沒徹底翻臉。
五、這場鬧劇背后:美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正在被啃噬
特朗普折騰這一出,表面上是“總統和美聯儲主席的恩怨”,實際上暴露了美國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大問題。
美聯儲為啥要獨立?因為貨幣政策這東西,太容易被政治綁架了。總統為了連任,總想在大選前降息刺激經濟,哪怕會導致以后通脹;而美聯儲的任務是“長期穩定物價和充分就業”,需要看得更長遠。如果美聯儲跟著總統的指揮棒轉,就會陷入“政治周期通脹”——大選前降息,通脹起來后加息,經濟大起大落,最后受傷的還是老百姓。
美國花了上百年才建立起美聯儲的獨立性,從最初被財政部管著,到后來法律明確“總統不能干預貨幣政策”,這是美國金融體系的“定海神針”之一。但特朗普這幾年,一直在挖這根“定海神針”:2018年罵鮑威爾“比奧巴馬還壞”,2020年說“美聯儲應該降息到零甚至負利率”,2023年威脅“要重新審查美聯儲的權力”,現在又搞“解雇風波”——每一次都是在試探“政治干預貨幣政策”的底線。
更可怕的是,市場好像慢慢“習慣”了這種干預。以前總統批評美聯儲,股市會跌,因為大家擔心“獨立性受損”;現在特朗普罵鮑威爾,股市先跌后漲,因為大家覺得“他就是說說而已”。這種“習慣”,比直接干預更危險——當所有人都覺得“總統威脅美聯儲很正?!保缆搩Φ莫毩⑿跃驼娴拿鎸嵧隽?。
就像這次,特朗普一句話讓市場波動幾百億美金,本質上就是“政治情緒”壓倒了“經濟邏輯”。美股創歷史新高,不是因為經濟基本面多好,而是因為“特朗普慫了,解雇風險解除”;黃金下跌,不是因為通脹降溫,而是因為“避險情緒退潮”。當金融市場的定價邏輯從“經濟數據”變成“總統心情”,這市場還有啥可信度?
六、結語:特朗普的“TACO”還會端出來,下次你還吃嗎?
說到底,這次“解雇鮑威爾”風波,就是特朗普的又一次“TACO”表演:喊得震天響,目的是施壓,最后慫得快,留個臺階下。市場配合著演了一出“過山車”,交易員罵罵咧咧地賺了點波動的錢,散戶稀里糊涂地被割了韭菜,只有特朗普,又一次用“不確定性”刷了存在感,還順便給美聯儲遞了個話:“小子,降息的事,給我上點心!”
未來幾個月,這種戲碼大概率還會重演。7月底美聯儲FOMC會議前,特朗普可能會再喊“不降息就解雇”;如果美聯儲只降0.25%,他可能會罵“降太少,鮑威爾還是不行”;要是真降了0.5%,他又會吹噓“都是我的功勞”。反正無論如何,他總能找到話題,總能讓市場跟著他的節奏走。
而我們這些圍觀群眾,能做的可能只有:端好自己的小板凳,備好降壓藥,看著特朗普繼續表演“TACO”,順便提醒自己:下次他再喊“要動手”,先別急著賣股票買黃金——說不定一個小時后,他又慫了呢?
畢竟,這世上有兩件事永遠不會變:太陽從東邊升起,以及特朗普,永遠在“要干大事”和“臨陣退縮”之間反復橫跳。而金融市場,大概就是他最大的“TACO”攤吧。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