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報道,當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7月15日對彭博電視臺宣稱中美談判"態勢良好",甚至暗示原定8月12日的關稅休戰截止日期"不必擔心"時,華盛頓的示好姿態看似精心設計。然而政治舞臺的聚光燈尚未移開,兩則消息如冷水般澆向白宮——全球貿易版圖正繞過美國悄然重構。
第一則壞消息來自歐亞兩端。就在貝森特放話前一天,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布魯塞爾高調宣布:歐盟與印度尼西亞歷時十年談判的《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CEPA)終達政治共識。協議計劃9月簽署,生效后三年內印尼輸歐產品80%將享零關稅,直接拉動印尼對歐盟出口激增58%,GDP增長0.19個百分點。耐人尋味的是,這項突破恰發生在特朗普政府宣布對歐盟商品征收30%關稅之后。馮德萊恩的宣言帶著戰略鋒芒:"地緣政治動蕩之際,經濟伙伴多元化至關重要。"
馮德萊恩(資料圖)
更令華盛頓不安的是東南亞的集體轉向。印尼總統普拉博沃在簽約后直言期待"在歐洲提升存在感",這絕非孤例。泰國正全力沖刺年底前完成與歐盟自貿談判,馬來西亞今年初重啟凍結多年的對歐磋商,菲律賓也制定了2027年達成協定的時間表。這種急切源于美國關稅大棒的寒蟬效應——截至7月9日談判截止日,泰國仍承受36%對美關稅,馬來西亞、菲律賓稅率也高達25%和20%。當美國高舉貿易保護旗幟時,占東盟出口9%的歐盟市場成了救命稻草。
第二記重錘砸在華盛頓的地緣棋盤上。印度外長蘇杰生時隔六年于7月14日抵華,在與王毅外長會談中拋出重磅表態:"印中是發展伙伴而非競爭對手。"他重申印度奉行獨立外交,愿在多邊舞臺與中國協作。此言被解讀為莫迪政府調整親美路線的信號。蘇杰生此行還肩負為上合組織天津峰會鋪路的使命,在西方圍堵加劇的背景下,中印兩個人口大國展現合作意愿,客觀上削弱了美國"印太戰略"的向心力。
特朗普政府顯然嗅到危機。貝森特在采訪中透露將"很快"與中方會晤,甚至主動釋放善意:批準英偉達向中國出口H20芯片。這些動作暴露了美方的焦慮——所謂"談判態勢良好",實質是美方迫切需要維持對話窗口。畢竟中國手握稀土、供應鏈等關鍵籌碼,而美國企業界對貿易戰的忍耐正逼近極限。
特朗普(資料圖)
值得玩味的是,這場全球貿易重組暗含規律:受美國關稅打擊越重的國家,轉向步伐越快。印尼作為美國第二大出口市場(占其出口11%),在面臨32%懲罰性關稅后,迅速將占出口7%的歐盟升級為戰略突破口;當泰國對美出口被課以36%重稅時,其加速擁抱歐盟的姿態近乎悲壯。貿易數據冰冷而誠實:2025年,沒有國家甘當單邊主義的犧牲品。
面對兩大噩耗,貝森特的喊話透出美式困境:既要揮舞關稅大棒彰顯強硬,又不得不向中國遞出橄欖枝防止經濟反噬。這種矛盾暴露出美國戰略的致命傷——當盟友紛紛"向東看",當印度拒絕選邊站隊,華盛頓的談判籌碼正隨時間流逝。
美國財長貝森特(資料圖)
貿易世界的新秩序在暗流中成型。印尼棕櫚油將更多流向歐洲港口,泰國工廠的流水線正為歐盟標準調整參數,而天津峰會前夕中印外長的握手,預示"全球南方"合作新范式。特朗普政府或許終于醒悟:揮舞關稅大刀雖能收獲政治歡呼,但砍斷的恰是美國主導的貿易根系。當多極化浪潮拍打孤立主義的堤壩,縱使財長喊話再急切,修補裂痕的時機窗口正緩緩關閉——世界已學會繞過華盛頓做生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