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平臺上,有旅行自媒體博主發布了“一袋垃圾換一杯咖啡”的視頻,引發網友的關注。視頻中,博主在洱海旁撿了一袋垃圾,用這袋垃圾到“理記先生”咖啡店換得一杯免費咖啡。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留言,對咖啡店的創意表示贊許。
7月15日,“理記先生”咖啡店店主吳興帥告訴紅星新聞記者,2021年,他來到大理洱海,最初是經營一輛咖啡車。在經營咖啡車時,他就會和朋友到洱海旁撿拾垃圾。2023年,吳興帥盤下一個洱海旁的店面。開店后,“撿垃圾換咖啡”成為了店內的日常活動。
吳興帥表示,“撿垃圾換咖啡”活動為他的咖啡店帶來了一些盈利,但“賺錢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過這項活動傳達保護環境的理念。
▲“撿垃圾換咖啡”的招牌 受訪者供圖
“我發自內心地愛護洱海,
我的收獲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
紅星新聞:為什么會發起“撿垃圾換咖啡”活動?
吳興帥:我是哈爾濱人,于2021年來到大理洱海,起初經營咖啡車,有時會和我的朋友一起撿垃圾。2023年,我盤下店面,在開店的過程中,“撿垃圾”的活動逐漸完善。
如今我在大理定居,我已經把大理當成了我的第二故鄉,我發自內心地愛護洱海。發起“撿垃圾換咖啡”的活動,是希望通過這種活動,能夠鼓勵游客們撿垃圾,讓洱海變得更干凈。雖然垃圾不會被完全清理干凈,但通過這個行動,可以傳達保護環境的理念,在人們心里種下一個保護環境的種子。
紅星新聞:咖啡店怎樣盈利?生意如何?
吳興帥:咖啡店的盈利狀況還可以,賺到一些錢,再把錢投入到咖啡店的發展中,比如咖啡店的成本、為義工提供食宿,還有聘請市政垃圾清運車來清運垃圾,每年需要花費約8000元。
盈利的來源方面,一些游客在參與了“撿垃圾換咖啡”活動之后,除了兌換免費的咖啡,還會再點一些店內需要付費的飲品和食物。一些游客非常支持我們的行動,會捐助我們物資和資金。比如今年譚先生向我們店捐贈了一些垃圾桶,我們把這些垃圾桶做成了一面巨大的墻,不少游客會在墻前打卡拍照。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形式傳遞愛護環境的理念。對我來說,我的收獲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
▲在洱海邊撿起的垃圾 受訪者供圖
義工和志愿者:
盈利和環保相輔相成,實現多贏
曾在“理記先生”咖啡店工作過的義工小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年初她丟了工作,希望能在大理休整一段時間。她在社交平臺上看到了“理記先生”咖啡店,咖啡店的義工待遇和撿垃圾活動吸引了她。2月1日,她正式成為“理記先生”店的一名義工。
“工作很輕松,上四休三,工作日的任務簡單,包括給客人上咖啡,擦桌子,擺放桌椅。”小莫告訴記者,每周一早晨,吳興帥還會帶著義工和游客一起去撿垃圾,這個是固定活動。
在小莫看來,店主是個“大哥哥”類型的人,對他們都很好,義工還可以免費喝店內的咖啡,“我把菜單上的都嘗了個遍。”小莫覺得,店主也很會做生意。大理的咖啡館很多,想要脫穎而出非常不容易,“撿垃圾換咖啡”不僅是環保公益,也是咖啡店的營銷方式。
另一位曾在“理記先生”咖啡店工作過的義工鐘女士對紅星新聞表示,“撿垃圾換咖啡”活動可以間接地給咖啡店帶來收益。老板也要養家糊口,而且有利潤有資金,才能把保護環境的活動做得更大。
▲顧客和義工一起撿垃圾 受訪者供圖
“理記先生”咖啡店垃圾墻中的垃圾桶由譚先生捐贈。譚先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5月,他在大理洱海旅游時,參與了“撿垃圾換咖啡”的活動,撿了6袋垃圾,最后卻選擇付費飲用飲品,他說“在撿垃圾的過程中,想到自己曾經亂丟過垃圾,不好意思喝免費的咖啡。”
撿垃圾過后的第二天,他得知吳興帥想做一面“垃圾桶墻”,于是給“理記先生”咖啡店捐贈了60多個垃圾桶,大概花費7000元,還參與了垃圾桶墻的搭建。
▲垃圾桶墻 受訪者供圖
譚先生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他認為,這個活動能夠保護環境,宣傳環保理念,這就足夠了。他非常感謝“理記先生”咖啡給了他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的機會。現在要扔垃圾的時候,就會想到大理洱海有一面垃圾桶墻,提醒他愛護環境、保護自然。
紅星新聞記者 王語琤 實習生 沈寧靜
編輯 包程立 責編 魏孔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