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伏琴
來源 | 帆書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你是否經常深受情緒困擾,焦慮、煩躁、郁悶,難以自拔?
你是否嘗試用運動、聊天、喝酒等方式改善情緒,可是收效甚微?
你是否想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但又因恐懼、疑惑,而躊躇不前?
如果你正為這些問題感到煩惱,不妨聽聽書——
英國心理治療師唐娜·瑪利亞·波特利的《我需要去看心理醫生嗎?》。
作者運用近20年的心理治療經驗,深入探討了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情緒問題,并教會我們如何 讀懂情緒, 并 掌控情緒。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網友小李的故事。
有陣子,為了趕公司一個重要項目,她每天廢寢忘食,一天最多睡5個小時。
她常常感覺身心疲憊,但還是咬牙堅持,以為只要熬過這陣就好了。
后來工作順利完成,她不僅拿到了獎金,還獲得升職。
但是她開始每天悶悶不樂,無精打采,而且失眠得越來越厲害。
沒過幾天,她又開始低燒不退,腰酸背痛,甚至到了起床困難的程度。
她擔心自己得了重病,就去醫院做檢查。
醫生告訴她,可能是工作壓力過大,導致情緒瀕臨崩潰,因此出現各種生理和心理癥狀。
小李的狀況,何嘗不是許多打工人的真實寫照?
當今社會,節奏加快,壓力重重。
“累”和“煩”成了許多人的口頭禪,要么遇到小事就大動肝火,要么默默承受到 忍出內傷。
醫學博士約翰·辛德萊爾在《情緒革命》一書中指出:
“生活中76%的常見病,都是由不良情緒所引起的,情緒生病比身體生病更可怕。”
情緒緊張,可能導致失眠、脫發、胃病、過敏等;
情緒壓抑,可能誘發哮喘發作、抑郁等;
情緒憤怒,可能出現腦溢血、心臟病等。
那些身體上的痛,許多是情緒惹的禍。
任其蔓延發展,負面情緒可能將我們拖向無盡的深淵。
前面是要求不斷的工作,后面是一團亂麻的生活......
壓力重重的當下,學會調節情緒,早已成了每個人的必修課。
朋友小軍是個陽光帥氣、多才多藝的小伙子,也是大家公認的“好脾氣”。
他每天笑容滿面,像個沒心沒肺的彌勒佛;
不管遇到什么麻煩事,他都淡然處之;
偶爾遇到他人惡意中傷,他也一笑了之。
不生氣,是他的處世原則,也令眾人深深為之嘆服。
可是有一天,卻傳出了他被確診為抑郁癥的消息。
大家百思不得其解,外表如此陽光開朗的人,怎么會和抑郁癥掛上鉤?
原因就是長期的壓抑情緒。
像小軍這種陽光型抑郁的人,常常被忽略,因為他們把快樂的假象留給了外人,而自己的內心卻被撞擊得千瘡百孔。
他們寧愿自我攻擊,也不愿發泄情緒。
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也或多或少地在壓抑情緒。
小時候,我們傷心了就哭;長大后,我們卻變成了有淚不輕彈。
成長,漸漸把哭聲調成了靜音。
可是,那些你拼命壓抑下去的情緒,卻轉身在身體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正如心理專家武志紅所說:
“一個人如果做了太多‘我不愿意’的選擇,就可能產生一些身體癥狀,這是一種隱喻。”
壓抑情緒,最終變成了對自己的霸凌,甚至加倍償還。
只有學會管理情緒,才能與情緒和平共處。
如果你最近感覺狀態不太好,不妨試試這3條情緒管理方法:
1.留意
當某種情緒出現時,留意觀察身體的反應,留意自己的內心感受,哪怕是很微小的感覺。
比如,臉上是否冒汗,腦海里是否閃過某些念頭。
2.貼標簽
書中有一個案例。
5歲的女兒半夜做了個噩夢,很害怕臥室里有怪獸出現。
你可能會說:“別害怕,沒有怪獸哦。”
孩子會感到困惑,你等于告訴她,應該“停止”自己的感受。
正確的做法,是幫她直面自己的感受。
比如,你可以讓她知道這是恐懼感的表現。
發抖、緊張的感覺很正常,來得快,去得也快。
這種策略就叫“情緒標簽化”,為自己的感受貼上標簽,而不是試圖阻止、壓抑它。
我們要學會使用精準的詞匯來描述自己的情緒,比如憤怒的、焦慮的、悲傷的等等。
3.接受,不做評判
評判是所有痛苦的來源,當你認為自己的情緒不好時,你就會想辦法掩蓋它。
其實,情緒本身無所謂好壞,悲傷、焦慮、憤怒等都是正常的感受。
所以,接納自己的感覺,而不做任何評判。
弗洛伊德曾說: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遲早以更丑陋的方式爆發出來。”
成年人的崩潰,常常是在長久的壓抑后瞬間爆發。
情緒像洪水,宜疏不宜堵,釋放情緒,才能自我救贖。
在這里,十點君整理了5種 釋放情緒 的 策略,供大家參考:
1.談話療法
與專業的心理治療師談話,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方法。
專業的談話技巧,以及和諧的治療關系,有助于釋放不良情緒。
2.表達性寫作
表達性寫作,是用文字來記錄自己的感受,也有療愈的功能。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道:
“我從雙腿殘疾的那天開始想到寫作,要為活著找個充實的理由。”
他21歲時高位截癱,萬念俱灰,曾3次自殺。
走投無路時,他想到了寫作:
“那是蒼茫左右時,唯一可以走的路,路無法用腿去趟,只能用筆去找。”
他在輪椅上坐了38年,寫下350萬字,療愈了自己,也治愈了無數人。
3.堅持記錄練習
睡覺前,放下手機,在記事本上寫下當時的想法。
在寫的過程中,留意自己身體內的各種細微感覺。
如果腦子一片空白,就不停地寫“腦子里一片空白”,直到有思路為止。
無論想到什么,都記錄下來。寫完之后,就睡覺。
堅持練習連續五個晚上,然后看看睡眠情況是否改善,身體感受如何。
4.非正式的處理策略
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采用一些方式去處理情緒。
比如和朋友聊天、看電影、唱歌、做手工、寫日記等等。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曾說:
“焦慮只有通過行動才能解決,不管做什么,只要開始做,就可以緩解情緒。”
5.認知重新評估
重新評估包含兩個步驟。
首先是留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比如遇見同事,但他沒有理你,你可能會覺得不舒服,認為“他故意不理我”。
其次是找其他方法來解讀你遇到的情況。
你不必急于得出結論,而是可以先考慮其他的可能性:也許他真的沒有看到你,也許他在趕時間等。
考慮了更多可能的理由后,你就會平復情緒,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解讀。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負面情緒在所難免。
壓抑情緒,情緒就會轉化成向內的攻擊力;
釋放情緒,情緒才能發展為自己的同盟者。
正如楊絳女士所言:
“照顧好自己的健康和情緒,這場人生,你就贏了一大半,其余的其余,人生自有安排。”
心病不解,身病難醫。
情緒健康,才是最好的養生。
點個,共勉。
作者 | 伏琴,來源:帆書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絳染,電臺主播、愛配音,神秘的愛貓人。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