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麗江古城將自2025年8月1日起,征收50元/人的古城維護費的消息,在社交平臺引發討論。
據說官方出來澄清了,這次應該暫時會和以前一樣,只對團隊征收, 自由行散客和以前一樣不強制收取,自愿繳納。否則古城內那些個民宿都得死硬了。
古城維護確實燒錢,只要這錢真花在刀刃上,別光收錢不見提升。
麗江古城不是第一個收取維護費的景區,也不會是最后一個,但它的每一次政策調整,都在反映著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經濟發展之間的復雜關系。
如果真是從保護古城古跡的角度出發,應該是封閉古城、不再對社會和游客開放,這樣子才能更好的保護文物古跡。
從價格上看,50元的收費標準在國內同類古城景區中并不算高。
平遙古城收費125元,烏鎮東柵110元,鳳凰古城更是達到148元,相比之下,麗江的定價顯得相對溫和。
然而,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絕對價格的高低,而在于游客是否認可這筆費用的價值。
有人覺得世界文化遺產值得投入,也有人認為古城應該像杭州西湖一樣免費開放。
麗江方面的解釋是,這筆費用將專項用于古城的修繕、基礎設施維護和環境保護。石板路的磨損、木結構建筑的老化、水系的污染等問題確實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
2019年的數據顯示,僅基礎設施維護、古建筑修繕和污水處理三項,每年的資金缺口就高達1.2億元。
過去的80元年費因逃票率過高難以足額征收,如今調整為50元單次收費、一年有效,理論上可以提高征收效率。
但公眾的疑慮依然存在。麗江古城日均游客量峰值可達8萬人次,按50元計算,一天就是400萬元,一年下來收入可觀。
這筆錢具體如何分配,能否確保??顚S茫欠裼泄_透明的監督機制,這些都是游客關心的問題。
鳳凰古城在2016年取消148元門票后,游客量不降反升,商戶經營也未受影響。麗江為何要堅持收費模式?這值得深入探討。
對于團隊游客來說,這筆費用早已成為慣例,由旅行社代收后統一繳納。
而散客過去僅在進入黑龍潭等特定景點時才需查驗維護費,如今進入核心區也要繳費,難免會有心理落差。
就像超市對塑料袋收費一樣,哪怕金額很小,也會引發部分消費者的抵觸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麗江古城并非純粹的旅游景區,這里還居住著2.4萬本地居民,其中8000人仍生活在古城內。
過去20年,商業化的快速推進導致房租上漲,七成院落變成了商鋪,納西族傳統文化逐漸淪為旅游表演。
新規配套了居民通行證制度,本地人及其直系親屬可免費進出,并對原住民經營的非遺工坊、傳統小吃店提供租金補貼。
這種嘗試類似于威尼斯的"進城稅"政策,后者實施后一日游游客減少了18%,本地居民流失率首次出現負增長。
從法律層面看,古城維護費的合法性一直存在爭議。2017年就有專家指出,這類收費可能涉嫌違反《旅游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麗江則強調這是經過省政府批準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符合相關規定。
但游客的感受是,如果只想游覽玉龍雪山等周邊景點,卻被要求為古城維護買單,這是否構成變相捆綁消費?
這一次技術手段也做了升級,新的預約系統通過小程序操作,掃碼進入閘機,讓逃票難度大大增加。散客游客會不會因此減少?商戶是否會因游客減少而抗議?這些都需要持續觀察。
歸根結底,50元收費能否被廣泛接受,關鍵取決于這筆錢能否真正改善古城的保護狀況和游客體驗。
如果游客支付費用后,看到的仍然是過度商業化的街道、同質化的紀念品店和表演式的民族文化,那么收費的合理性就會受到質疑。
反之,如果能換來更整潔的環境、更完善的古建筑保護和更原汁原味的文化體驗,或許大多數人會覺得物有所值。
世界遺產的保護不能完全依賴商業收入,但也不能僅靠財政撥款維持。如何在保護與發展、商業與文化、游客與居民之間找到可持續的平衡點,這才是麗江古城面臨的核心挑戰。
文化遺產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當下,更關乎未來。收費或許是一種必要的手段,但比收費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通過這些努力,讓古城真正活起來、傳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