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瀘沽湖畔,詩意浸潤著小涼山的肌理。7月16日,以“‘寧’靜山城 ‘蒗’漫彝鄉”為主題的第二屆瀘沽湖詩歌季在云南省麗江市寧蒗縣拉開帷幕。來自全國的知名詩人、評論家與詩歌愛好者齊聚一堂,于湖光山色間探尋小涼山詩歌的深邃內涵,共赴一場自然與人文交織的詩意之約。
開幕式選址瀘沽湖大落水村“唯汀壹咖啡廳”旁的湖邊草坪,與湖景相映成趣。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彝族桂冠詩人吉狄馬加表示,詩歌作為人類精神的藝術結晶,其交流跨越國界與時空,是心靈最本真的共鳴;而寧蒗作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活化石”,更是詩歌回歸自然源頭的重要場域。中國詩歌學會黨支部書記、常務副會長王山則盛贊瀘沽湖的圣潔寧靜,稱其為“詩與遠方的明證”。現場舉行了優秀作品頒獎儀式,為詩歌創作注入激勵力量。
開幕式后,系列活動漸次鋪展。詩人們走進泥鰍溝紅米基地、瓦拉壁摩梭村采風,親身感受高原農耕的質樸與非遺文化的厚重。在瓦拉壁摩梭非遺博物館內,小涼山詩歌研討會聚焦詩歌藝術的創新路徑,思想碰撞間迸發靈感。夜幕降臨,摩梭人傳統的篝火打跳點燃全場熱情,詩人們與當地群眾手拉手起舞,讓詩歌季的氛圍在歡聲笑語中推向高潮,共沐民族文化的熾熱與鮮活。
7月17日,瀘沽湖詩歌朗誦活動如約而至。特邀嘉賓與寧蒗本地朗誦愛好者乘上獨具特色的豬槽船,在里格半島的湖面之上,讓深情的朗誦與湖光山色交融,詩聲隨漣漪蕩漾,成為湖面最動人的風景。當日采風還延伸至紅橋鎮番人古寨,詩人們在此探尋普米文化的獨特韻味,為創作積累鮮活素材。據悉,本屆詩歌季的閉幕環節將與2025年彝族“火把節”文藝晚會同步進行,在民族節日的喜慶氛圍中畫上圓滿句點,讓詩意與民俗長久留存。
寧蒗彝族自治縣地處橫斷山脈中段、滇川交界處,素有“小涼山”之稱。這片山川秀美、生態完好的土地,聚居著彝、漢、納西(摩梭人)、普米、傈僳等11個世居民族,彝族畢摩文化、摩梭母系文化、普米韓規文化等在此交相輝映,孕育出獨特的人文土壤。長期以來,這份獨特的地理與人文滋養了“小涼山詩人”群體,讓寧蒗成為遠近聞名的“詩歌之鄉”,詩歌文化蔚然成風。
而瀘沽湖作為麗江旅游的核心名片,以澄澈湖水、獨特走婚文化與秀美風光被譽為“人間仙境”。此次詩歌季的舉辦,正是以詩歌為紐帶,將小涼山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與瀘沽湖的自然靈韻緊密相連——既為詩歌創作注入新的生命力,也為外界打開了一扇深入了解寧蒗魅力的窗口,讓更多人讀懂這片土地的詩意與深情。
(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 記者 李映青|徐俊)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