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網(記者 龍昱丹 實習記者 陳伊葭)7月17日報道“都市圈里訪三蘇 地方志里續文脈”。7月16日,在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5周年之際,15位衣袂翩翩的“蓉城紅領巾小史官”從成都方志館出發,前往眉山三蘇祠研學參觀。當一雙雙稚嫩小手推開千年大門,成都都市圈地方志部門聯動,首次開展跨區域協同育人行動。
從成都方志館出發
千年蘇祠迎來“小史官”
“三蘇祠建于什么時候?”“蘇軾是什么時候離開眉山老家的?”車行80公里,隨著窗外樓群逐漸遠去,成都方志館講解員楊柳向“小史官”們提出問題。帶著疑問,“小史官”們叩開了三蘇祠的大門,千年祠堂首次迎來“蓉城紅領巾小史官”。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蘇祠,地處眉山市東坡區紗縠行,是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也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蘇紀念祠堂。祠內保存有16處古建筑,整體布局呈“三分水,兩分竹,祠在水中央”的特色,為西蜀園林的典范。
花木葳蕤,紅墻黛瓦,雕梁畫棟,秀美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令人心曠神怡。
“眉州文脈,流長源遠,坤維上腴,江山無限……今我來祭,心香一瓣,幸甚眉山,以祀永遠……”在禮儀老師指導下,“小史官”們來到饗殿前,效仿宋代禮儀,整冠、肅立、獻花、誦《祭三蘇文》,向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敬獻心香。“小史官”陳藝鑫感慨:“‘小史官’們對著三蘇一一祭拜行禮,這種場面十分莊重嚴肅,讓我印象深刻。”
沉浸感受三蘇家風
把課堂搬進成都都市圈
蘇軾是北宋文壇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各方面均有很高成就。詞作方面,蘇軾開創豪放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散文著述方面,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并稱“宋四家”。林語堂評價蘇東坡為“快樂的天才”,這位“天才”是如何養成的呢?
拜謁結束,眉山三蘇祠博物館講解員帶領“小史官”一起參觀三蘇祠,以“蘇軾是怎樣煉成的”為主線,串聯起三蘇的生平、家風與家國情懷,“小史官”們邊看邊學、邊走邊記。
蘇宅老井旁,孩子們輪番取桶中水洗手,以沾“文氣”;
“蘇宅丹荔”前,大家齊聲誦讀“故人送我東來時,手栽荔子待我歸”,感受著穿越千年的友誼。
穿廊過榭,“小史官”們聆聽著程夫人教導兒子學習廉吏范滂,心懷正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故事,感受著“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政清廉”的三蘇家風。
東坡扇面繪風骨
成眉史志部門跨區協調育人
下午時分,孩子們體驗“東坡畫扇”。惠崇春江晚景圖、雪中梅花圖、三蘇祠簡筆圖……一幅幅稚嫩卻生動的畫面躍然紙上,一筆一畫間,孩子們體會著蘇東坡愛民如子情感。扇面未干,已有“小史官”把作品舉起,請老師拍照。
“我今天畫的是蘇軾寫的詩《惠崇春江晚景》,畫中有兩三枝桃花,還有幾只正在江里戲水的鴨子,和旁邊一叢叢的翠竹。”“小史官”王鈺涵繪出了蘇軾筆下“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生動場景。
“舉辦本次活動挺有意義的,小朋友在參觀的同時能夠學到很多中國的文化,對他以后的學習和成長能夠很起到一定的幫助。”“小史官”張藝勛的家長贊揚了本次活動。“小史官”李墨的家長也認為,“這次活動真的很棒,不止孩子收獲滿滿,我也學到了很多。”
此次活動由成都市地方志工作辦公室、眉山市黨史和地方志編纂中心、眉山三蘇祠博物館主辦,是成都都市圈史志領域首次跨區域聯合舉辦的少先隊員研學活動。
眉山市黨史和地方志編纂中心宣教科工作人員蘇炫力在接受采訪時談到:“首先我們非常歡迎成都的小朋友來到三蘇祠學習參觀,有機會也希望眉山的青少年能去到成都交流學習。這幾年成眉同城化發展十分迅速,我們史志部門聯合舉辦這次活動,進一步拉緊了成眉的文化紐帶,很有意義。”
“‘育人’是地方志的重要職責,2025年恰逢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五周年,我們首次組織‘小史官’踏訪三蘇故里,叩拜先賢,對話歷史,感受以三蘇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旨在點燃孩子們心中的文化火種,滋養他們的文化自信。”成都市地方志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聯動德眉資地方志機構在成都都市圈組織開展更多的方志文化活動,擦亮‘蓉城紅領巾小史官’品牌,弘揚中華文明,傳承巴蜀文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