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4日,西華師范大學“尋跡眉州,傳薪筑夢”研究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四川眉山,先后來到眉山三蘇祠博物館、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開展三蘇文化知識競賽、故事分享會、詩詞集體朗誦、AI科普活動等系列活動。通過實地實踐,致力于讓古老的三蘇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貢獻新力量。
圖為實踐團隊在東坡盤陀像前合影。余璐 供圖
在千年古祠,駐足于蘇軾手植的古荔枝樹下,實踐團成員李玥荃感慨道:“站在這棵歷經千年的古樹下,仿佛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感受到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胸懷。”
在祠堂內,實踐團隊持續開展“詩詞智慧擂臺”知識競賽和“三蘇故事分享會”。知識競賽以闖關形式進行,游客們踴躍答題,贏取書簽、文創扇子等精美獎品。實踐團成員胡聰聰表示:“這些活動不僅讓游客深入了解三蘇文化,也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命力。作為青年人,我們有責任為文化傳承注入新的活力?!?/p>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游客互動交流三蘇文化故事。侯艷潔 供圖
除線下活動外,實踐團隊還借助現代科技拓展傳播維度,讓三蘇文化“破圈”傳播。團隊通過多媒體設備在現場循環展示三蘇生平故事、三蘇祠特色建筑以及游客對三蘇文化的口述史等內容,同時精心剪輯了系列短視頻宣傳片。這些視頻以“三蘇文化里的生活智慧”、“當蘇軾的詩詞遇上現代生活”等新穎視角為切入點,配上生動畫面與通俗解讀,在網絡平臺上線后吸引了全國多地觀眾關注。網友們紛紛留言互動,線上線下形成了傳承文化的良好氛圍。
圖為實踐團隊參觀高標準試驗農田。李玥荃 供圖
7月13日上午,在講解員周旭霞的帶領下,實踐團隊開啟學習調研之旅,走進了“一田”(高標準農田)、“一池”(污水處理池)、“一站”(村衛生站)。在與講解員的交流中,成員們對“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的現實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7月14日上午,實踐團隊在永豐村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以“耕讀傳薪火,科技潤童心”為主題的思政教育與AI科普活動。
圖為實踐團成員給孩子們講述袁隆平的水稻故事。胡聰聰 供圖
實踐團隊成員陳萍以“禾下乘涼夢——袁隆平的水稻情緣”為主題,通過講述袁隆平院士研發雜交水稻的歷程、向孩子們發放節糧書簽、進行集體宣誓以及簽署節糧倡議書等環節,將“珍惜糧食、熱愛勞動”的價值觀深植于孩子們心中,為孩子們展開了一場生動的思政教育活動。
實踐團成員們表示,將繼續用腳步丈量廣袤的大地,讓理想的薪火在實踐中燃得更旺。
陳萍 侯艷潔 劉明亮 陳冰清 封面新聞記者 李慶 王越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