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柬埔寨與泰國在邊境地區的槍聲陰影尚未散去,國際輿論場已炸開了鍋。
有人說這是洪森為兒子鋪路的“內政轉嫁術”,有人猜測是美國重返東南亞的“代理人試探”,更有聲音將其與南海局勢捆綁,渲染“中國盟友失控”的危機感。
但撥開層層迷霧會發現,這場看似突然的邊境風波,實則是東南亞地緣政治邏輯的一次集中爆發。
在中美博弈的大棋盤上,沒有永遠的“鐵桿”,只有永恒的利益計算。
場精心設計的演習
時間回到2023年8月,洪森在宣布將權力移交兒子洪瑪內的第二天,柬埔寨國防部突然發布聲明,指責泰國軍隊“越界修建掩體”。
隨后柬方在爭議地區部署了裝備中國造裝甲車的機械化部隊,洪瑪尼更是以“三軍總司令”身份親臨邊境視察,這是這位“太子”首次在重大國際事件中亮相。
一系列動作環環相扣,與其說是外交沖突,不如說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權力交接秀”。
洪森統治柬埔寨38年的秘訣,在于他總能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部凝聚力。
上世紀90年代,他借助越南撤軍后的邊境危機鞏固政權,2010年后,又通過引入中國投資對沖西方制裁。
如今面對“世襲接班”引發的合法性爭議,老套路再次登場。
柬泰邊境194塊爭議地塊中,最具敏感性的柏威夏寺周邊區域被重新炒作,柬方媒體連篇累牘報道“泰國侵犯主權”,社交媒體上充斥著民族主義情緒。
這種操作立竿見影,原本質疑“父子相傳”的聲音,瞬間被“保衛領土”的聲浪淹沒。
泰國方面的反應更耐人尋味。
面對柬方的主動挑釁,剛經歷大選動蕩的泰國政府態度克制,僅由外交部發表措辭溫和的聲明。
這種“軟回應”背后,是泰國國內政治的現實困境,當時為泰黨與遠進黨組成的聯合政府根基未穩,根本無力應對外部沖突。
這也是洪森計劃中的重要一步,一個“軟弱的鄰居”形象正好反襯洪瑪內政府的“強硬”態度,從而完成對新領導人的“權威塑造”。
中美博弈下的東南亞
值得注意的是,一群突然冒出來的“軍事博主”,每天發布經過剪輯的邊境視頻,精準挑動民眾情緒。
有人指出,這些賬號的運營手法與2016年南海仲裁期間某些東南亞國家的輿論操作如出一轍,背后隱約可見專業公關團隊的影子。
但這究竟是洪森團隊的自主行為,還是外部勢力的“技術支持”,目前仍是未解之謎。
不過這熟悉的操作值得我國警惕。
特別是在柬泰邊境局勢緊張的同時,柬埔寨商務部突然宣布對部分中國輸柬商品加征關稅,理由是“保護本土產業”。
而就在半年前,洪森還在中柬建交65周年慶典上高呼“中柬是鐵桿兄弟”。這種看似矛盾的舉動,實則是東南亞國家在大國博弈中練就的“生存智慧”。
中國連續13年保持柬埔寨最大貿易伙伴地位,在柬投資存量超過100億美元,援建的金港高速、新國際機場等項目構成柬埔寨現代化骨架。
但美國仍是柬埔寨最大出口市場,2022年柬對美出口額達110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42%。這種“經濟雙依賴”結構,決定了柬埔寨不可能徹底倒向任何一方。
洪森的“攪局”策略,本質上是對中美博弈態勢的精準回應。美國此前推出的“印太經濟框架”在東南亞遇冷后,不僅沒有惱羞成怒反而突然加大對柬援助力度。
還恢復了暫停三年的軍事合作,還承諾提供5000萬美元用于“邊境安全建設”。
而中國這邊,就在柬泰爭議升溫之際,宣布向柬埔寨提供新一輪5億元人民幣無償援助。這種“競爭性援助”,恰恰讓洪森看到了“待價而沽”的空間。
柬埔寨這邊小動作不斷,東南亞其他更是大動作一個接一個。
越南河內一邊與中國建設貿易連廊,轉頭又接受美國對轉口貿易加征高額關稅一事。此外印尼在爭取到中國投資的雅萬高鐵后,轉頭就與日本簽署了價值200億美元的新首都建設合同。
這種“多邊押注”模式,使得東南亞在中美博弈中不僅沒有淪為“棋盤”,反而成為左右逢源的“棋手”。
中國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的一份報告指出,近五年來東南亞國家對大國的“戰略自主”意識顯著增強。在涉及核心利益問題上,它們更傾向于“問題導向”而非“陣營站隊”。
比如在南海問題上,越南在油氣開發上尋求俄羅斯合作,在海洋環保上又與中國聯手,馬來西亞既反對美國的“航行自由行動”,又拒絕加入中國提出的“南海行為準則”磋商。
這種復雜態度,恰恰反映了東南亞國家不愿被大國博弈裹挾的心態。
而面對東南亞的“變局”,中國展現出成熟的戰略定力,以“不選邊、促對話”的姿態處理爭議問題。
同時也希望東南亞國家可以認清當前局勢,誰能給你帶來真正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