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網友發來消息吐槽:
“2020年,咬牙借錢驗資買的“潛力盤”,現在價格已經跌去40%,掛牌半年才終于成交。”
2018年,全國房子市場異常火熱,李嘉誠卻一語中的,“未來5年房價面臨大洗牌,剛需有錢買了沒事,炒房?該收手了。”
當年這話被無數人嘲笑,如今回過頭去看,這位老人的話句句成真——從高點下來,全國房價普跌30%,部分地區房價甚至降幅達到70%,
上海閔行高新花園,價格從9.8萬跌到了4.6萬,依舊沒有接盤,北京某學區房從10萬跌到了5.2萬,買房人依舊在討價還價;我們老家的小縣城里,原來1.2萬的單價,現在已經有人降價4000賣房。
更為扎心的問題是,全國城鎮接近45%的家庭手握著2套甚至更多房產,相當于近半數家庭的財富命脈都拴在了鋼筋水泥上。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接下來,他們將面臨的結局或超出我們過去的想象!
01、持房成本飆升,現金流成了“絞索”
以前囤房感覺就像是存黃金,覺得只要拿手上時間越久,以后就越值錢。可如今,轉眼卻變成了燙手的山芋。
2025年不少城市迎來物業費降價,但是絕大多數小區物業費依舊是居高不下,而且伴隨著物價、人工成本的上漲,未來這筆錢只會越來越多。
就算沒有年年上漲的物業費,但以后,每月物業費加維修基金,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比如北京朝陽某高端小區,這筆繳費每月就差3000塊,更別說以后加速試點擴圍的房產稅。
專家預計,這筆費用從二套房開始,都將納入征稅范圍,一線城市一套500萬的房子,每年少說都得交五六萬的稅,抵得上普通家庭全年的伙食。
更讓多套房家庭失眠的是收入縮水,2025年經濟通縮壓力未消,開工廠的幾個哥們都說:“去年壓縮工人60%,以前老板負責賺錢,老板娘負責貌美如花,現在?老板、老板娘、千金、少爺齊上陣,流水線、廚娘、前臺、后勤,全都一手掌握。
面對打工人吐槽降薪,老板們也很委屈:“兩套房月供2萬,不節省開支,扛不過半年。”
02 資產縮水,郊區房成了“不動產”
李嘉誠當年提醒大家,買房地段很重要,有的人不信邪,偏偏深信了被炒熱的“潛力新區”,掏空家底高價買入。
如今呢?原形畢露:某二線城市新區夜間亮燈率不足30%,二手房掛牌價從1.1萬/㎡一路降到6500元仍無人問津。
住進去的業主更是苦不堪言,當年承諾的配套全在紙面上,點個外賣,快遞員都嫌棄太偏僻。
而且,這種分化情況一線城市也有,比如上海外環某盤三年跌去45%,而內環優質學區房跌幅僅15%。
行內精英銷售說的更直白:“有好學區的電梯房還能談談價,遠郊‘老破小’白送都懶得推。”
最慘的是三四線持有者,產業單一,人口外流,剩下的年輕人很多又不婚不育,結果當初150萬買的房子,現在掛盤100萬都無人問津,老業主哭訴:算上利息和裝修的錢,凈虧一套房。
03 變現困局,降價也難解“流動性危機”
市場信心不足,很多人都想割肉離場,但看看二手市場的“堰塞湖”:北京掛牌14.7萬套,上海17萬套,成都武漢重慶突破20萬套…
截止到目前為止,全國有13個城市二手房突破10萬套,房主降價15%成為常態。
另一邊,開發商也在拼命降價賣房,鄭州某個樓盤,“買新房送裝修還返現10萬”,直接把同地段二手房逼入死角。
而且現在買房人越來越聰明,寧愿買現房,也不愿意買新房,但掛牌量持續上升,成交周期也在不斷拉長。
杭州的炒房客劉某,400萬的房子掛牌價一路降到310萬,苦等了15個月依舊未能成交:“看房的嫌貴,我嫌虧,耗著吧!”
04 政策轉向,保障房沖擊“以租養貸”夢
房子不好賣了,多套房家庭開始指著租金緩解壓力,只是沒想到,國家保障房計劃給了當頭一棒。
住建部明確,新增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各地也在加速收儲商品房,用作保障房供給。但保障房月租僅占市場價的六成,這樣的價格直接吊打租賃市場商品房。
于是,很多業主們已經開始“租金卷”,廣州的房東李先生房租從6500每個月降到了4800:“扣完房貸倒貼2000,這哪是以租養貸?分明是貸款養租客!”
04、突圍之路
面對困局,清醒者已開始行動:
①非核心資產價值越來越差,有業主果斷降價拋貨,止損少虧也是賺。
②提前還貸降杠桿,還了貸,“無債一身輕”。
③盯緊政策紅利,以舊換新,老房換購改善新房,還能補貼幾十萬。
文末總結
李嘉誠的預言背后,是樓市邏輯的徹底顛覆——從“金融游戲”回歸“居住屬性”。
這個轉變對于手握兩套房的家庭來說,是時候明白一點了:當資產縮水快過還貸速度,或許壯士斷腕,比望房興嘆更切實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