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說:“壽夭休論命,修行在個人。”
壽命的長短,并非僅僅是天注定,更多的是依靠自身修行。
正如孫思邈本人,出生后體弱多病,卻活到了141歲高齡。
他的養生秘訣價值千金,歸根到底只是一句話:
“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凡事以少為貴,就是這世上最高級的養生!
01 口中言少
《西游記》中說:“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
一個人開口說話是本能,適時沉默才是本事。
處世戒多言,說得越多,越容易給自己招惹是非。
最重要的是,多言則氣乏,說話很容易消耗身體的元氣。
氣壯則康,氣衰則弱,長時間口若懸河,很可能折損自己的壽數。
行走于世間,該說的話簡要說,不該說的話一句也別說,方為明智之舉。
國學泰斗季羨林老先生,一輩子患癌兩次,但仍得享98歲高壽。
其中關鍵的就在于他的“三不”養生法則之一:不嘀咕。
季老向來克制自己的表達欲,在外面非必要不多言。
在小飯館被人無端指責時,他不爭辯,只埋頭默默繼續吃飯。
當學術觀點被人質疑譏諷時,他不反駁,而是高掛免戰牌,一言不發。
季老每日淡定地給學生上課,下課后專注讀書創作,一心做好自己的事。
正所謂:“口吐千言,不損自傷。”
對人高談闊論,與人爭執不休,本質上是一種自我傷害。
吉人之辭寡,不多言,不妄言,方能養好身體,修好福氣。
02 心頭事少
常言道:“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
工作也好,家庭也罷,難免會遇到不順心的事。
但多想無益,整日憂心忡忡,于事無補,于身有害。
百病從心起,心里頭的負擔越重,身體的毒素就越深。
最典型的人物莫過于《紅樓夢》中的林黛玉。
雖出身顯貴,但性子敏感,因寄人籬下,更是成天多思多慮。
別人無意間的三言兩語,她都能頭腦風暴,將其視作一場軒然大波。
因此常常心中郁結,茶飯不思,國公府物質條件再優秀,最后還是蕙損蘭摧。
心寬病自退,比起吃保健品、求長壽方,不如養好一顆心。
學會給內心做減法,將那些無關緊要的人和事,一一剔除。
過去的事,已經過去,多思無益;未來的事,尚未確定,多思無用。
何不精簡心思,一心活在當下,遠離精神內耗。
《格言聯璧》中講:“何思何慮,居心當如止水。”
往遠了看,天大的事其實也不過一樁小事。
少思少慮,心如止水,活得輕松自在,才是養心的至高境界。
03 肚中食少
葛洪在《抱樸子》中寫:“不飽食以終日。”
養生莫先于飲食,而飲食之道則在于少食。
飯吃七分飽,菜吃七分好,粗茶淡飯,適可而止,方能長壽。
老一輩人物質匱乏,常將“能吃是福”、“圓潤是福”掛在嘴邊,覺得吃飯是多多益善。
可現如今,生活條件一躍千里,吃飽穿暖已不罕見,美味佳肴也是唾手可得。
若是不知節制,每頓都吃十分飽,還時不時暴飲暴食,進補過度。
最后的結果往往是體重失控、腸胃失調,中年后三高也會如影隨形。
管好自己的口腹之欲,常留三分饑,使得脾胃運化順暢,自然遠病離災。
好比楊絳先生,一日三餐都講究七分飽,適量而止。
早餐麥片配雞蛋,中午一飯一蔬一肉一湯,晚上一碗粥,絕不多吃。
不僅葷素兼備、粗細結合,還力求少油、少鹽、少醋、少糖、少辛辣。
這是她成為著名百歲世紀老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養生三要》有言:“臟腑腸胃,常令寬舒有余地,則真氣得以流行而疾病少。”
脾胃為后天之本,控制自己的食欲,減輕脾胃的負擔,得享天年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
04 自然睡少
《太平御覽》中說:“無久行,無久坐,無久立,無久臥,無久視,無久聽。”
身體長期處于同一個狀態下,都是一種傷害。
即使是睡眠,也不能過多過長,甚至是賴床不起。
久臥傷氣,會導致氣機瘀滯,影響人體正常生理功能。
很可能出現精神萎靡、頭腦昏沉、肌肉松弛、思維遲鈍等癥狀。
科學的睡眠,不在于時間的長短,而在于早睡早起,作息規律。
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每日7到9小時的睡眠,足矣。
曾國藩就是如此。
他認為早睡早起是長壽的靈丹妙藥。
每夜早眠,起亦漸早,黎明即起,醒后絕不沾戀。
得益于此,曾沉迷酒色患有諸多疾病的身體,也大有起色。
《擊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順應天時變化,符合自然節律,適時調整起居,覺少睡,床少沾,才能精神飽滿,益壽延年。
閱讀 26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