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船,廈門。
行駛在廈門水域的帆船。
一艘渡船駛離廈門。 1900-1910。
遠望鼓浪嶼。 1870-1900。
鼓浪嶼全景,1900年。
鼓浪嶼全景,1900年。
鼓浪嶼上的美國領事館。鼓浪嶼上的第一座歐洲風格建筑。1870-1900年。
1866年第一任由美國政府委派的專任領事李讓禮(General LeGendre)抵達廈門。1871年,通過與清朝當局協商,李讓禮得到三丘田碼頭附近的地塊。1893年美國開始建造其駐廈領事館,在緊鄰海濱的地方建成一座二層高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
鼓浪嶼,高處多是西式建筑。1870-1900年。
鼓浪嶼,從高處俯瞰,樹木不多,巖石多裸露。1870-1900年。
從高處俯瞰鼓浪嶼。
外國傳教士墓地。
卡斯泰爾斯?道格拉斯(Carstairs Douglas),1830 年生于蘇格蘭,1855年來到中國,在廈門地區傳教,曾擔任1877 年在上海舉行的中國新教傳教士大會的主席。1877年在廈門去世。他還是一位語言學家,編寫了《廈門白話方言漢英詞典》。
鼓浪嶼英華書院,1901年。英華書院由英國倫敦會傳教士施敦力約翰在1843 年創辦。
約翰?奧特博士與廈門的學生們。1901年。
Dr John Abraham Otte(1861-1910),一位(荷蘭裔)美國傳教士、外科醫生、醫師、傳道者、教師、建筑師兼木匠。
廈門鼓浪嶼的希望醫院,由約翰?奧特醫生創辦,于 1898 年 4 月開業。如今它是廈門市第二醫院。
奧特醫生坐在人力車上。
奧特醫生和兩名中國男子在他的船上。
一名搶劫犯的頭被割下放在木箱里,鼓浪嶼。1902年。
鼓浪嶼,房屋與巨石。
巨石嶙峋,一處房屋建在巨石之間,鼓浪嶼。
鼓浪嶼。
廈門鼓浪嶼賽馬場。1870年。
鼓浪嶼俱樂部會所(Kulangsu Club House)。1870年。
廈門海邊的漁民。
廈門中國城,1870-1900。
幾名外國人在風動石下野餐,下面是兩頂轎子。1870-1900年。
此石在鴻山北麓白鹿洞寺下,在當時是一座出鏡率非常高的景點。許多西方攝影師紛紛慕名前來拍攝留影。清末在廈門居住二十五年的美國歸正教會牧師腓力普·威爾遜·畢所著《廈門方志》第十六章第五節《虎溪巖》有關于風動石的記載:“風動石——離這些寺廟不遠,沿著小路有塊奇石,本地人稱它為風動石,即風吹會動的石頭。這塊石頭長50呎,高20呎,厚15呎,重幾百噸,迎風招展矗立在另一塊巖石的邊沿,它平衡得輕輕一推就能搖動它,一陣勁風也能讓它搖撼。“
這塊風動石在1908年,被一群登岸的德國水兵推倒,滾入山下不遠處的某姓花園外,廈道劉慶汾鐫“風動石”三字于上以存其績。后園廢,石竟被當建材使用,再無蹤跡。
一名男子抓著一條蟒蛇的尾巴,廈門醫院。1890-1910年。
輪船停靠在廈門的一處碼頭旁,還有一些渡輪。1890-1910年。
廈門一處海灘。
載有乘客的渡輪,位于廈門的河口處。1890-1910年。
從廈門澳仔海灘看到的廈門外港。1901年。
英國長老會(E.P.M.)廈門教區的華人牧師們。
廈門的婦女和兒童在女子醫院用餐。1902年。
廈門女校中的安海女子。 1900-1910年。
廈門女學生。 1900-1910年。
土樓,廈門集美林坑。
水輪驅動自動舂米機,廈門同安。
同安關隘上的客棧。
廈門同安文筆塔,明萬歷年間造的石塔。
同安一處河邊碼頭。
同安河上,船只在淺灘中航行。
同安一座老橋,橋墩之間建有房屋,如同廊橋,但中間又有隔斷。
照片出自麥克斯韋家族(Maxwell Family)照片集,這些照片由James Laidlaw Maxwell(1836-1921,中文名馬雅各,臺灣的“醫學宣教之父”。)和他的兒子John Preston Maxwell (1871-1961,中文名馬士敦,著名的醫生)拍攝、購買或委托他人拍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