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唯美|深情|精短
散文|雪山腳下的別克一家
陜西|王堃
【主編點評】
這篇散文以細膩溫情的筆觸勾勒出雪山腳下游牧家庭的日常畫卷。作者通過"遲到者"的視角,將別克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細節如珍珠般串聯:三歲孩童與羊羔的天真嬉戲、九歲少年策馬揚鞭的颯爽、母親擠牛奶時桶中泛起的金色油花、父親聆聽廣播時的悠然自得,以及始終未見蹤影卻默默添柴的男主人別克。文中充滿動人的反差——冰涼刺骨的雪山水與滾燙咸香的奶茶,簡陋的木板廁所與震撼的雪山金頂,牧民生活的艱辛與待客的慷慨。那些"酸奶小手""八根柴火""無鞍駿馬"的細節,讓游牧民族的淳樸堅韌躍然紙上。結尾處將記憶比作"熾熱滾燙"的烙印,恰如雪峰折射的陽光,照亮了都市人心中失落的純粹。
阿臘散十一點的太陽其實還算友好的,刺眼的陽光并不會讓皮膚感到灼痛,金光一般地透進屋內,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叫醒我。別克一家八點多就吃過了早飯,我直到十點多才起床,即使外面的陽光在說:“我很溫暖啦”,但我仍要穿上一件羽絨內膽才出門。要先穿過一片靜謐幽深的云杉林,去用幾片木板搭建的“廁所”里解決一下。云杉林間,別克家的牛群在愜意的吃草漫步,我經常擔心會不會哪個不懂禮貌的小牛犢頂開這象征性的木門,然后與我四目相對。你可能難以想象的是,每次我從這奇妙的“廁所”里出來,抬頭就能看到遠處的雪山,看瞬息萬變的云在雪山頂峰變幻穿梭,看陽光打在雪山上那強烈的金光漫開在整座山峰,如此說來這確實是個奇妙的“廁所”。而后再穿過別克家的牛群、馬群回到我的小木屋,拿上牙刷、毛巾去山坡下一個吊起來的鐵桶下洗漱。來自雪山水的洗禮,那感覺即使是在七月也可以用冰涼透骨這個詞。簡單快速的洗漱完回來,別克的媽媽已經將早飯端進我的木屋,熱氣騰騰的奶茶配著一盤馕,我盤腿吃了起來。奶茶的咸香濃郁、溫熱順滑,又在這一刻將剛才的寒意漸漸褪去,一口奶茶一口馕,我竟然吃了一個小時。
窗外,別克三歲的兒子在山坡上跟他的小羊羔玩耍,小家伙總是要壓在小羊身上,像是要馴服它似的,每每都把自己累的小臉通紅,氣喘吁吁,而小羊一直在低著頭吃草,大概是在象征性的配合一下它的小伙伴吧。陽光柔和地蓋在他倆身上,這一幕跨越物種關系的小孩情,令看得人(可能悠閑的看客只有我一個)心生愉悅。這個小家伙尤其愛喝酸奶,他到我車里在一大袋零食里挑挑選選了許久,僅僅只拿走了酸奶,并且迫切地干完了那一瓶,喝的滿臉都是。可能是一瓶酸奶的關系讓小家伙放下了防備心,喝完就用他那沾滿酸奶的小手拉著我去看他的小羊、小狗、小馬、小牛犢,全程用他僅會的普通話在給我進行一系列的介紹,在這個過程中,我大多數都得猜,還得配合他的講解。
別克的老婆一直在氈房外走來走去,一會兒抱著一盆子衣服去山坡上晾掛,一會兒又在山坡下砍柴然后抱進屋內。柯爾克孜女人干活很麻利,做飯也很好吃。我住進別克家的那個晚上,她做了一大盆的蒸面招待我,那專屬我的一盤子蒸面端上來的時候,我是真的驚呆了。那分量給我的我第一反應是:他們是不是覺得我很能吃的樣子。隨后又開始暗自擔憂:如果我吃不完豈不是愧對了他們的熱情招待,于是我在木屋內開始埋頭努力,先解決那根健壯的羊腿,意外的是羊肉外焦里嫩,就著皮牙子美滋滋地吃完了,又開始努力地解決那一盤子蒸面,最后的結果是,我還是愧對了他們招待。晚餐很好吃,晚飯后的我在山坡上爬了好幾個來回,以至于讓別克一家認為我是個極其熱愛運動的家伙。
別克的爸爸坐在氈房外喝著奶茶,手里擺弄著那臺廣播機,在他拍拍打打的操作下,終于傳來了柯爾克孜廣播的聲音。別克家的牧場在夏塔的深山里,這里的信號時有時無,但那嘈雜的廣播依然能讓別克爸爸聽得津津有味,甚至還哼唱幾句當地的小曲兒。對,在這個時間段里,除了我之外最悠閑的人應該就是他了。我坐在門口曬太陽觀察每個人,他坐在篷布下一臉笑意的望著山坡上的小孫子。
別克的媽媽是個話不多的柯爾克孜傳統女性,她喜歡笑,可能是不太會普通話的緣故,每次跟她碰面或者交談,她大多數都是笑著點頭。她在云杉林里蹲著擠牛奶,從這頭牛身上擠取完又轉向另一頭牛,一旁的小牛犢子好像在說:“夠啦夠啦,我還要喝呢!”一會兒的功夫,那一鐵桶就滿載而歸,在陽光的照射下我甚至看到了桶里金燦燦的油花。
在這個家里,除了別克之外,最忙碌的人就是他九歲的大兒子了。早晨,在我還處于沉睡狀態的時候,九歲的他就帶著馬兒上山了,在我曬著太陽無所事事的時候,他騎著那匹高大的馬兒從山林間小跑過來到我面前,低頭問我:“騎馬不?”我說:“可以。”但緊接著我看到他那匹大馬沒有馬鞍,也沒有馬磴子,更沒有韁繩的時候,我立刻改口:“算了算了。”他看著我笑了,隨之,揮起馬鞭揚長而去。九歲的他這一聲笑,讓已經三十幾歲的我很受打擊。
直到我告別之時,也沒有再見到別克。我想他應該騎著摩托去另一座山間的鄰居家幫忙了,又或是接到了一些零散的活在為哪些城里來旅拍的人搭建臺子吧。總之,即使他頭上纏了一圈紗布,他依然每天都不見蹤影。我只見過他兩面,第一面是我初到他家時,他在氈房外迎接我,我倆坐在氈房里邊聊邊笑,我當時想這個柯爾克孜男人性格真好啊,給我講了很多當地有趣的事兒。就在我返回房間取紙筆回來后,隨后的一整個白天里,我再沒看到過他。晚上太陽落山已經是十一點多了,我聽見他的摩托車停在了氈房外。他敲敲門,進來給我加了一大把的柴火,我看著他一根兩根三根的扔進爐子里,他足足給我添了八根粗壯的柴火進去。夜里很冷,即使是七月的夜也只有2、3度。但他走了不久后,我即刻便感覺自己是一塊被扔進火爐里的馕,唯一不同的是,馕自己翻不了面兒,而我躺在花氈上翻來覆去,在不知翻了多少面兒后我終于睡著了,第二天醒來,我上火了......但我仍然感謝這位好朋友怕我在夜里受凍的關心之舉。
這是我第一次待在夏牧場跟游牧民們住在一起,感受他們的日常生活對于我來說是件難得又美好的事兒。在靜謐的云杉林間,在高聳入云的雪山腳下,在湍急又清澈的雪山水流旁,竟住著這樣一群純粹美好又堅韌不屈的游牧民。這里的每一幀畫面都將成為我此次旅行中熾熱滾燙的記憶。我想,在多年以后我仍會記起這個清晨,會記起別克一家,以及遠處的金山。
王堃,生活在古城西安的90后女孩。熱愛文學閱讀、書法、自駕旅行。陜西省硬筆協會會員,中國硬筆協會培訓師,西安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從小學習書法,七歲拜入中國著名書法家高詠華門下,學習至今。喜歡一句話:將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持續擁有一顆浸透人間煙火的心。
1
1
1
1
1
掃描二維碼了解更多資訊
本刊圖片來源于網上
▼要事回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