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34位躍居到第11位,中國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是鏈博會的生命力所在。走進第三屆鏈博會首創的創新鏈專區,國家知識產權局展臺上的“專利盤活系統”成為焦點——當汽車企業輸入“電池熱管理”關鍵詞,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7所高校的41項專利瞬間躍現。
專利鏈條上曾經有道最痛的傷疤: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0%,中國仍在10%的低谷徘徊。制度性梗阻如同三重鐵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不清讓發明人“不敢轉”,激勵機制缺位使人“不想轉”,法律金融的高門檻致人“不會轉”。在《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引領下,22個部委形成“專項行動部際推進機制”,出臺50余項激勵轉化運用政策,具體細化為77項任務、307條舉措逐一落實。改革鐵犁劃開凍土,68萬條在實驗室沉睡的專利正被來自市場的清晰訴求喚醒。
國家推動力正轉化為市場活力,國家知識產權局首次對全國2700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利完成“人口普查”,讓45萬家企業通過這套“精密導航儀”智能匹配到技術宿主。2024年,全國專利轉讓許可量同比激增29.9%,高校機構增速更是高達39.1%,全國設計專利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已經突破9900億元。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盧鵬起說,“還將進一步加快推動專利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strong>
鏈博會恰是這場變革的顯微鏡與催化劑。創新鏈專區匯聚的14家機構,首次完整呈現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全鏈條圖景。同方威視展示的經驗是,在安檢設備跨學科研發中,一個模式叫“帶圖入企”,即大學里技術發明的人才,要親自帶著技術帶著專利到產業里孵化,像園丁一樣親自澆水扶持小苗的生長,把一項技術變成一個產品。他們用“六個共同”機制——共同面對市場、共同投入、共同研發、共同擔險、共享利益,更以“誰的技術誰負責”的內部創業機制,催生數十項核心技術轉化為全球市占率第一的產品。
啟迪控股的展臺揭示著更深層的進化:當智能手機需要集成數萬項專利的時代降臨,單點突破的線性轉化已然失效。過去對接單項技術如同牽線搭橋,現在需要將多門類成果組合成技術星座。這家手握“七步孵化法”、運營300個全球科技園的平臺型創新服務機構發現,現代創新已從“撮合交易”躍遷至“生態共建”:多個科學家進行協同,進行研發,甚至跨領域的交叉研發和跨國界的協作研發,通過生態共建產生集群效應協作解決課題。
科技創新本質是讓研發投入在經濟活動中完成閉環循環。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系統所所長陶煒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可以探討,把整車企業、電池材料企業、零部件企業、充電網絡包括后續的升級服務等形成一個協同聯合體,知識產權的申請、保護以及創新成果的應用和迭代,都可以在這種協同聯合體形成更廣泛的合作模式。
22個部委協同發力,與千萬科研人的智慧激蕩共鳴,中國創新鏈的齒輪正以空前精度咬合:科研投入與人才耕耘,形成知識產權碩果;專利與應用成果應用到經濟活動中,實現投入的良性循環。(環球網評論員 朱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