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年兩六月,三伏不見天”,后日入伏,今年下半年雨水多嗎?
根據老祖宗“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四庚數中伏,秋后一庚數末伏。”的計算方法,今年的7月20號,也就是后日,便入伏了!
具體時間安排如下:
頭伏(初伏):7月20日-7月29日,10天;
二伏(中伏):7月30日-8月8日,10天;
三伏(末伏):8月9日-8月18日,10天。
三伏天不僅是人們夏季調養的關鍵窗口期,也是農作物生長和產量形成的關鍵期。因此,這段時間對于我們來說尤為重要。
不過,今年的這個三伏天比較特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今年是“晚入伏”,老話說“早入伏涼颼颼,晚入伏熱死牛”,預示著今年的三伏天期間大概率會陽光強烈、比較酷熱!
其次,今年還是“秋包伏”,老話說“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死牛”,預示著今年立秋后的“秋老虎”現象明顯,立秋后多半還會比較悶熱。
此外,今年的入伏和出伏都在“六月里”,其中,入伏是在“六月廿六”這天,出伏是在“閏六月廿六”這天!
老話說 “一年兩六月,三伏不見天”,什么意思?后日就入伏了,今年下半年雨水多嗎?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農諺是怎么說的!
這句農諺的字面意思是說,如果該年有閏六月的話,那么就預示著當年的三伏天期間降雨可能會比較頻繁。其實,這種天氣大家不用擔心,雨熱同期,最有利于農作物生長,此時,農作物生長最快!
古人總結的這句農諺是有一定道理的,“閏六月”通常對應公歷7月下旬到8月中下旬期間,正是我國“七下八上”時期。此時,我國東部雨帶北移至華北、東北一帶,達到一年中最北位置,這一時段,華北、東北地區迎來降雨集中期。
因此,老輩人說的“一年兩六月,三伏不見天”還是有一定經驗在里面的的。
那么,今年三伏天期間雨水多不多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農業諺語和水利部分都是怎么預測的!
一、先看一下農諺是怎么判斷的
1、雨打伏頭,曬死牯牛
這里說的“牯牛”,特指公牛,意思是說,如果入伏這天下雨的話,那么就預示接下來的三伏天期間降雨可能偏少,比較炎熱干旱。
類似的農諺還有“頭伏漏,旱死豆”等,表達的意思相近,也是說,頭伏如果雨量大的話,往往可能后續可能出現伏旱、秋旱等,不利于豆子等農作物生長。
2、淋伏頭,曬伏尾
這句農諺也不難理解,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大意是說,如果初伏的頭一天就下雨的話,那么就預示到了末伏最后一天的話,可能會出現干旱天氣。
末伏是在立秋之后,這時候出現干旱就是我們常說的“秋旱”,華北地區的民間百姓則稱為是“秋吊”。
“秋旱”對農作物的危害不比“春旱”和“伏旱”低。首先,“秋旱”會使多種作物不能及時播種,普遍形成晚播晚發。有效積溫相對減少,生長發育后延,成熟期推遲,普遍變成晚茬作物;還會造成秋播農作物植株小、 根系弱、葉片面積小,產量下降;農作物生長脆弱,抗逆能力差等。
3、早入伏雨漣漣,晚入伏旱了田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當年是“早入伏”的話,那么就預示三伏天期間陰雨連連的天氣會比較多。反之,如果當年是“晚入伏”,則往往預示后續會出現干旱的情況。
今年入伏是在7月20日,相對于7月11日入伏的年份來說,算是比較晚的入伏了。意味著今年的三伏天期間可能會比較炎熱。
4、雨下公伏頭,熱死老牛;雨下母伏頭,三伏穿襖
古人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有陰陽之分,陰陽就是“公母”的意思。其中,單數為陽公,雙數為陰為母。
今年是7月20號,農歷六月廿六這天入伏,顯然是“母伏”。
按古人總結的經驗,如果當年是“公伏”,且入伏當天下雨的話,那么就預示當年三伏天期間比較炎熱;如果當年是“母伏”的話,那就預示著,不是說當年的三伏天期間就不熱了,而是由于降雨顯得白天比較悶熱,晚上涼爽。
二、再來看看水利部分是怎么預測的
據水利部門預測,今年的“七下八上”期間,我國區域性階段性旱澇明顯,呈現出“南北洪澇偏重”和“北部重于南部”的情況。
其中,我國黃河中游、海河流域大清河永定河北三河、松遼流域遼河渾太河和松花江吉林段等可能發生較大洪水。
珠江流域北江韓江、長江上游嘉陵江、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等可能發生超警洪水。
長江中游、江淮、新疆中北部等地將出現階段性干旱。
從水利部門的預測來看,今年進入三伏天期間,降雨大概率會比較頻繁,天氣比較悶熱。所以,提醒大家,要提前做好防洪防澇準備,使損失降到最低!
對此,大家是怎么認為的?今年下半年雨水會多嗎?期待您的分享,感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