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七月十七,農歷六月廿三,莊稼人蹲田埂直犯愁。老輩人掛嘴邊的“淹不淹,就看六月廿三”,今兒要“交卷”了。
張大爺摸了把臉上的雨點子:“昨兒還說日頭毒,今兒雨點子砸得人睜不開眼!”王嬸蹲在院門口曬霉豆:“老話講‘雨落早曬衣’,我昨兒把被子攤滿了竹床!
”農諺里的“密碼”簡單直白:今兒雨嘩嘩,三伏天雨水怕收不住;今兒日頭毒,秋旱的苗頭要冒尖。科學咋說?副熱帶高壓這會兒正“扭秧歌”,北抬南落沒個準,雨區旱區跟著變。
氣象臺數據亮出來:今兒下雨的地兒,湖南、陜南、山東局部,三伏天雨水偏多是大概率。
青島的雷暴已經“打前站”,溝滿河平的風險,田埂邊的溝渠得連夜清。今兒曬得冒油的地兒,江西、廣州、重慶,秋旱的預警早敲起來。
7-9月少雨2-5成,加上高溫“烤”,水庫的水得攥著用,人工增雨設備得備齊。
華南沿海更得繃著弦,8-9月2-3個臺風排隊來,雨量多2-5成不是鬧著玩。老祖宗的話準不準?
村西頭李伯掰著手指頭數:“前三年六月廿三下雨,那年秋澇沖了半畝玉米地!”可如今氣候“躁”得很,全球變暖、海洋異常,光靠老話哪行?得“兩條腿走路”:老話是“風向標”,今兒下雨就備沙袋;科學是“千里眼”,天天刷預報才踏實。
新疆北部的老張直嘆氣:“咱這兒今兒沒雨,往年這時候水庫早滿了,今年怕是又得抗旱。”“秋糧豐不豐,就看六月廿三”,這話在河南種了三十年地的趙叔最信:“那年六月廿三沒雨,玉米葉子卷得像狗尾巴!
”可去年六月廿三下暴雨,他提前挖了排水溝,玉米棒子反而比往年大。“老話是寶,可不能當死理兒”,縣農技站老劉總這么說,“該看天氣預報還得看,手機里的預警比老黃歷快多了!
”您那兒今兒是雨打頭還是日頭烈?
評論區嘮嘮,心里有譜才不慌!
往后天咋變,老話和科技得一塊兒看,準不準還得等秋來驗。
但有一點錯不了:手里有防澇的沙袋、抗旱的水管,老天爺再變臉,咱也接得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