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最后一個節氣,自古以來在農耕社會中占據重要地位。今年(2025年)的大暑具體時間為7月22日22時06分,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標志著一年中最炎熱時期的到來。關于“早上大暑冷颼颼,晚上大暑熱得很”這句俗語,蘊含著豐富的物候觀察和氣象智慧,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從氣象學角度來看,這句俗語反映了晝夜溫差與節氣時間的關聯性。若大暑交節時刻在上午(尤其是清晨),說明冷空氣活動尚未完全消退,地表經過一夜散熱后溫度較低,此時節氣的轉換可能帶來短暫涼意;而若交節在午后或傍晚,意味著副熱帶高壓已完全掌控局勢,地面蓄熱達到峰值,后續高溫將持續發力。今年大暑交節于夜間22時06分,恰符合“晚上大暑熱得很”的特征,預示著未來一段時間可能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
結合歷史氣象數據,大暑節氣期間我國普遍進入“三伏”中的中伏階段。以2022年為例,當大暑交節在下午16時37分時,長江流域隨即出現40℃以上的極端高溫,重慶北碚更是創下45℃的歷史極值。而今年夜間交節的特殊性,可能使高溫呈現“夜溫居高不下”的新特點。據氣象部門預測,2025年大暑后華東、華中地區最低氣溫可能維持在30℃左右,形成晝夜溫差不足5℃的“蒸籠式”熱浪,這種氣候條件對人體健康、農業生產都將構成嚴峻考驗。
在農事預兆方面,老一輩農民總結出“大暑熱得透,秋收裝滿斗”的經驗。夜間交節帶來的持續高溫,有利于水稻等作物的灌漿成熟。江蘇農科院研究表明,大暑期間日均氣溫每升高1℃,粳稻千粒重可增加0.8-1.2克。但需警惕“火南風”造成的干旱,1959年、2013年等大暑夜間交節的年份,長江中下游均出現嚴重伏旱。建議農戶提前檢修灌溉設施,在茶園、果園鋪設遮陽網,并抓住“七下八上”的關鍵期進行追肥。
從健康養生維度看,今年特殊的交節時間要求我們調整防暑策略。中醫認為“子時陽生”,夜間高溫會加劇“陽亢陰虧”,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建議采用“朝納涼,午避暑,晚養陰”的三段式作息:清晨6-8點開窗通風,正午12點至15點避免外出,晚間可用淡竹葉、麥冬代茶飲。尤其要注意“熱射病”的預防,當夜間室溫超過32℃時,老年人應考慮使用空調將臥室溫度控制在28℃左右。
地域差異也使得這句俗語呈現不同表現。在東南沿海,大暑夜間交節常伴隨臺風活動,可能出現“晚熱夾風雨”的情況。2018年“安比”臺風就在大暑次日登陸上海,帶來“高溫暴雨二重奏”。而西北內陸則表現為純粹的干熱,新疆吐魯番夜間氣溫常維持在35℃以上,當地居民創造性地發展出“夜耕晨息”的勞動模式。這種差異性提醒我們,解讀節氣諺語必須結合具體地理環境。
現代氣象科學為傳統俗語提供了新的注解。研究表明,當大暑交節在UTC時間14時(北京時間22時)之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往往偏北,導致我國中東部出現“熱穹頂”效應。今年恰逢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殘余影響,這種環流配置可能使華北平原出現突破歷史極值的高溫。氣象衛星監測顯示,7月中旬以來華北地區地表溫度已較常年偏高2-3℃,需防范城市熱島效應與節氣高溫的疊加影響。
文化人類學視角下,這句俗語折射出中國古人的精細觀察體系。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大暑三候“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生動描述了生物與氣候的互動關系。夜間交節對應的“土潤溽暑”現象,在南方表現為墻體返潮、衣物霉變,北方則多見瀝青路面軟化。這些物候信號與俗語預兆相互印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民間氣象預警系統。
面對今年特殊的節氣特點,城市管理需提前部署。建議參考杭州市2017年經驗,在大暑前后實施“錯峰用電”計劃,延長地鐵、商場等公共場所的開放時間。同時可學習東京的“涼感街道”改造,通過霧森系統、高反射率鋪裝等技術緩解夜間熱島效應。個人防護方面,除常規防暑措施外,要特別注意電子設備過熱問題,避免手機等物品在高溫環境下長時間暴曬。
回望歷史長河,從《齊民要術》記載的“大暑中伏天,刈麥急如火”,到今日氣象衛星的精準預測,人類對節氣的認知不斷深化。今年大暑夜間交節帶來的特殊氣候模式,既是對傳統智慧的驗證,也是對現代應急體系的考驗。在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我們更需要從這些古老的農諺中汲取適應自然的智慧,構建更具韌性的生產生活體系。正如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所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觀天察地的結晶,其科學內涵仍有待現代技術進一步發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