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等多家媒體報道,7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拋出“50天通牒”:若俄羅斯50天內未與烏克蘭達成停火協議,美國將對俄征收100%關稅,還會對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實施“二級制裁”。這一表態不僅引發國際社會關注,美國媒體更是直言其“對美國自己都極其危險”。特朗普做出這一決定,或許與他此前承諾未能兌現有關。他曾多次宣稱能很快讓俄烏沖突停火,但沖突持續至今。如今拋出通牒,有媒體認為是他惱羞成怒的表現。
他還宣布恢復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14日稱將通過北約提供大量軍事支持,包括“愛國者”防空系統在內的裝備預計“數日之內”運抵烏克蘭。不過關于“愛國者”的具體數量,說法卻不明確。他稱有17套待啟運,烏國防部情報總局副局長斯基比茨基分析,可能是3套系統共18臺發射車,接近“17”這個數字。類似語焉不詳的情況并非首次,本月早些時候,就有外媒對美國將提供的“愛國者”是10枚攔截彈還是10套系統說法不一。
普京和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媒體擔憂特朗普的決定會傷害美國,核心在于那100%的關稅。美國要對俄羅斯加征,還要對和俄羅斯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加征。要知道,美國自己就和俄羅斯有貿易往來,而且進口的都是難以從其他地方完全獲得的產品。美國核電站需要從俄羅斯進口大量核燃料,航空航天領域嚴重依賴俄羅斯的鈦合金,每年都得進口相關材料。一旦加征關稅,這些進口成本必然上升。更關鍵的是對貿易伙伴加征關稅,美國長期依賴從全球購買廉價商品,要是對許多國家加征100%關稅,貿易伙伴可能不再向美國供貨。
美國4月2日發動關稅戰后,超市就出現過貨品短缺問題,這次若實施,后果可能更嚴重。普通民眾生活成本會增加,進而可能沖擊美國內部秩序。特朗普的“50天通牒”也在國際上激起波瀾。7月15日,北約秘書長呂特點名中國、印度、巴西三國,威脅“與俄貿易將遭毀滅性打擊”。中國作為俄羅斯最大貿易伙伴,2023年雙邊貿易額突破2400億美元,能源交易占比超60%。若美國關稅威脅落地,中國5800億美元對美出口會受直接沖擊。
特朗普(資料圖)
但中國早有準備,一方面加速中俄本幣結算,2025年人民幣交易占比已達38%;另一方面加快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建設,計劃2026年對華供氣量增至980億立方米/年。俄羅斯方面對特朗普的通牒反應多樣。俄外長拉夫羅夫15日表示,想弄清聲明的真實含義,還引用俄羅斯諺語“挖坑者必自陷”告誡西方,認為歐盟和北約領導人會為武裝烏克蘭等行為付出代價,歐洲經濟已受到嚴重損害。
他還提到,若基輔給出第三輪談判時間,特朗普提出的調解時限不必是50天,30天就行,俄烏伊斯坦布爾談判模式還有潛力。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則稱特朗普的聲明很嚴肅,需要時間分析。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里亞布科夫態度強硬,稱對俄設置條件或最后通牒不可接受,若外交途徑行不通,特別軍事行動將繼續。15日,特朗普還否認了《金融時報》有關他鼓動烏總統澤連斯基用遠程武器襲擊莫斯科的報道。
普京(資料圖)
他說烏克蘭不應將莫斯科作為打擊目標,也不會向烏克蘭提供遠程導彈。俄方學者認為這是華盛頓不希望俄美關系急劇惡化的信號。俄羅斯聯邦信息政策委員會主席阿列克謝·普什科夫覺得,特朗普要么沒說過那樣的話,要么說了但“賴掉”了,但他的聲明確實在把局勢推向緊張。俄羅斯政治分析人士杜達科夫則認為,特朗普明確不打算提供遠程打擊武器,表明不想讓事態惡化。美國國內對俄鷹派起初對特朗普示強反應積極,但很快產生懷疑。
他們發現俄羅斯對威脅不屑一顧,莫斯科股指15日還上漲2.5%,甚至有人把50天期限視為未來幾周采取軍事行動的綠燈。他們質疑為何要拖延50天,不立即通過對俄制裁法案。歐洲方面也對這一較長時間框架表示擔憂。面對追問,特朗普變得暴躁,指責記者應去問美國前總統拜登“為何要把我們卷入這場戰爭”。現在,美國各界都在觀望特朗普是否會在解決俄烏沖突上變得更快、更強硬。當前,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已在國內外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其最終能否落地、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仍是未知數。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種以威脅施壓的方式,正讓局勢變得更加復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