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北約秘書長呂特在特朗普宣布對烏新計劃后公開放話:若俄烏沖突持續,中國等國或面臨美國二級制裁,需施壓俄羅斯停火。這場風波的起點,要從特朗普政府近期的對烏軍援動作說起。前不久,特朗普宣稱要通過北約向烏克蘭提供“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等武器,而就在兩周前,他剛批準了新一批防御性武器運輸。美方立場從7月初暫停部分軍援,到8日恢復運送,再到14日宣布新計劃,兩周內反復調整的背后,藏著三重現實考量。
特朗普(資料圖)
第一重是對俄談判的無力感,前不久,特朗普與普京通話討論烏克蘭問題,事后他直言“沒取得任何進展”,還多次表達對普京的“不滿意”。俄方則明確表示不會放棄在烏目標,近期還加強了空襲力度。美國智庫外交關系協會專家分析,特朗普政府意識到,若想推動談判,必須加大對俄壓力——畢竟過去幾個月,美俄元首對話幾乎停滯,俄方在戰場上的推進也沒見放緩。
第二重是算經濟賬。特朗普說得很直白:通過北約提供“愛國者”系統的費用由北約支付,“這就是做生意”。德國總理早前和特朗普通電話時,就提過愿意從美國購買“愛國者”再轉交給烏克蘭;美國防部也在和希臘磋商,想讓希臘從庫存里撥一部分援烏,相關討論已經持續了幾個月。說白了,美國既不想在俄烏沖突里砸太多錢,又怕烏克蘭扛不住讓歐洲盟友“接盤”,符合其一貫的“美國利益優先”邏輯。
第三重是中東局勢的變化。過去幾周,美國為應對伊朗對以色列和駐中東軍事基地的反擊,消耗了大量“愛國者”導彈,庫存壓力驟增。不過最近,以伊停火暫時維持,中東導彈威脅下降,原本部署在以色列的一套“愛國者”系統修好后,也打算運去烏克蘭——美國終于能“騰出手”支援烏克蘭了。
特朗普(資料圖)
北約秘書長呂特的角色,讓這場軍援戲碼更顯復雜。作為特朗普口中“最配合的盟友”,他在特朗普宣布新計劃的發布會上全程站臺,轉頭又在次日會見美國參議員時警告:“北京、德里和巴西必須給普京打電話施壓,否則會有嚴重后果?!边@種“逼宮”式的表態,和他之前說的“北約要保持戰略自主”完全對不上號。更諷刺的是,呂特還宣布歐洲要“大規模資助烏克蘭武器”,而這些武器的錢,來自北約成員被提升至GDP5%的國防開支——相當于歐洲國家既要出錢,又得站隊。
中國的立場一直很清楚。外交部發言人在記者會上強調,中方堅決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關稅戰沒有贏家。中國始終客觀中立,既沒向任何一方賣武器,也沒斷和俄羅斯的正常貿易。
俄羅斯的態度很硬:不會在威脅下談判。駐美大使直言,美國的制裁歷史證明,這種手段從來沒真正解決問題。烏克蘭則在積極要武器,呂特透露的“進攻性武器清單”里,北約正準備給基輔提供射程300公里的導彈系統——這只會讓沖突更難收場。
特朗普(資料圖)
現在50天的倒計時已經開始,被卷進來的中國、印度等國,最緊要的是在維護自身利益和避開制裁風險間找平衡。對普通民眾來說,這場大國博弈的結果,可能藏在加油站的油價漲落里,在超市貨架的商品價格標簽上,也在新聞里不斷跳動的數字中。至于俄烏沖突能不能靠這些動作徹底解決?答案或許藏在接下來的50天里,也可能藏在更長遠的外交博弈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