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西羅園街道西馬場北里社區正以創新實踐勾勒出宜居社區新景象。社區憑借“園林+科普”的特色建設模式,成功將社區綠地升級為兼具生態價值與教育功能的公共空間,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自然魅力,觸摸科學溫度。
步入西馬場北里社區陽光花園小區,錯落有致的園林景觀令人眼前一亮。社區秉持“科學規劃、功能復合”理念,聯合豐臺區科學技術協會開展“宜居西馬北下的園林科學”科普益民惠農項目,根據北京氣候特點與居民需求,打造出多層次植物群落。從耐旱的八寶景天到芳香驅蚊的薄荷,從高大挺拔的銀杏到四季常青的黃楊,每一株植物都經過精心挑選與布局,形成兼具觀賞價值與生態效益的綠色網絡。
小區內,園林景觀與科普元素深度融合。蜿蜒的步道旁,一塊塊設計精美的植物科普牌有序排列,不僅標注著植物的名稱、習性,還延伸介紹了文化寓意等知識,隨著季節變換,為居民帶來沉浸式自然教育體驗。同時對建筑科學知識、園林知識及生態科學知識進行普及。生動展示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神韻之美。
夜晚來臨,光影交錯,配合亭臺樓閣,將科普知識用光影投射在地面上,別致的景色吸引了眾多居民的目光,大家駐足觀看。配合科普櫥窗的宣傳內容,讓科學知識更鮮活地展現出來。“以前帶孩子在小區散步,就是看看花草,現在每走一步都能學到新知識!”居民李阿姨感慨道。為進一步營造濃厚科普氛圍,社區還定期開展“園林小課堂”活動,邀請植物學家、園藝師現場授課,指導居民參與植物養護,組織親子植物觀察等趣味活動。
“我們希望社區的每一片綠地、每一處景觀都能成為科普的載體。”西馬場北里社區書記表示,未來將持續完善園林科普設施,條件允許下引入智能導覽系統,為居民提供更豐富的科普內容,同時探索“居民共建”模式,鼓勵大家參與園林設計與維護,讓科普融入日常生活,共同打造有溫度、有內涵的宜居家園。
西馬場北里社區的實踐,不僅為城市社區生態建設提供了新思路,更彰顯了“科學就在身邊”的生活理念。在這里,園林不再只是綠化景觀,而是承載知識、傳遞美好、凝聚人心的活力空間,讓居民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感受科學的魅力,共享宜居生活的幸福密碼。
來源 豐臺區融媒體中心
豐臺時報
通訊員 趙莉
編輯 姜歡
審核 趙宇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