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月,北方的楊柳絮如漫天飛雪般紛飛,給市民生活帶來諸多困擾。行人出行需掩面遮擋,過敏體質人群更是苦不堪言,噴嚏、咳嗽成了家常便飯,醫院呼吸道疾病患者數量也隨之攀升,飛絮治理成為城市管理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在這場與楊柳飛絮的“較量”中,一所高校的身影尤為突出。這所學校主辦了京津冀楊柳飛絮綜合防治專家研討會,為區域協同治理搭建平臺。其科研團隊發掘出楊柳性別鑒定的分子標記,助力早期篩選;繁育出多個無絮雄株品種,從源頭減少飛絮;還創新出藥劑防控等技術,在實踐中有效抑制飛絮產生,這就是北京林業大學。
能在林業領域持續輸出專業成果,與北京林業大學悠久的辦學歷史密不可分。學校的前身可追溯至1902年京師大學堂設立的農業科林學目,這是中國近代林學教育的開端,并入選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和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
這座百年林業學府,以林業和生態環境學科為特色,經過百年治學史,在林業科學研究領域擁有了深厚的學術積淀和強大的科研實力,形成了以林學、風景園林學為特色,涵蓋農、理、工、管、經、文、法、哲、教、藝等多門類學科的完整的學科建設基礎。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林學和風景園林學獲評A +學科,彰顯學校在這兩個領域的頂尖實力;而在最新的ESI學科排名中,植物與動物學、農業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等9個學科進入全球排名前1%,更是展現了特色學科的國際影響力。這種多學科協同的布局,不僅強化了林學領域的核心優勢,更讓學校在應對復雜生態問題時,能調動不同學科的智慧形成合力,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全方位的學術支撐。
北京林業大學始終秉持“知山知水,樹木樹人”校訓,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大批德才兼備優秀人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建校以來,北京林業大學為國家輸送二十萬余名高級專門人才,他們中許多人成為我國林業和生態保護領域的骨干力量。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學校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讓學生在參與實際生態項目中提升專業能力,這種注重實踐的培養模式,讓“北林人”既懂理論又能實干。
除了楊柳絮防治,北京林業大學在生態保護的諸多領域都留下了深刻足跡。從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到退耕還林工程、國家公園規劃,學校的專家團隊始終扎根一線,提供技術指導和方案設計。在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性議題中,北林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研究,將中國的生態治理經驗推向世界,用專業行動詮釋著高校的社會責任。
如今,漫步在北方城市的街頭,飛絮減少的背后,是北京林業大學科研人員的默默付出;而在更廣闊的國土上,從荒漠變綠洲的奇跡,到城市園林的四季常綠,處處都能看到北林智慧的印記。這所始終與中國林業和生態建設同頻共振的高校,正用扎實的研究、培養的人才、務實的行動,持續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