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特朗普又一次發怒了。這一次,他把炮口對準的不是傳統上的“敵人”,民主黨人、媒體、移民,而是他的同黨,共和黨內部那些敢于質疑他政府處理愛潑斯坦案不當的“盟友”。準確地說,是他曾倚重的鐵桿保守派、民粹右翼、QAnon支持群體中的一部分。他們曾經是他的喉舌、他的掩體、他的盾牌,但如今竟因一樁早已塵封的性犯罪案站在他對立面,讓他惱羞成怒。
“愚蠢的共和黨人落入了圈套,成了民主黨人的幫兇。”這是特朗普16日在白宮記者會上講的話。他憤怒、不屑、咬牙切齒,仿佛那些向政府追問愛潑斯坦案真相的聲音,都是背叛者。他更在“真實社交”平臺上怒吼:“不要想著談論我們令人難以置信、前所未有的成功,因為我不再想要他們的支持了!”
聽起來耳熟嗎?這像極了2020年大選失利后的“清黨”操作:一旦誰不盲從,就會被打成“沒用的家伙”“民主黨同路人”“陰謀的工具”。但這一次,事情比過去更陰暗、更沉重。因為這次的中心,是愛潑斯坦。
杰弗里·愛潑斯坦,這個曾與美國政商精英廣泛接觸的億萬富翁、被定罪的性犯罪者,在2019年獄中“自殺”,結束了他的骯臟人生,也留下了無數謎團和未解的名單。他的私人島嶼、未成年性交易網絡、與各界大人物的合影,構成了一個黑幕般的全球富豪性腐敗象征。無論是比爾·克林頓、安德魯王子,還是特朗普本人,都與這名“毒蜘蛛”有過交集。特朗普曾與他合影、曾稱他“是個非常有趣的人”。雖然后期兩人關系破裂,但公眾記憶不會輕易擦除。
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承諾將公開與愛潑斯坦案相關的全部文件,打擊“權貴掩蓋”,還曾暗示會揭露“深層政府”的腐敗。但就在上周,他政府突然宣布不會公開更多相關資料。這一背棄承諾的決定,引爆了右翼社群的怒火,尤其是那些長期堅信“愛潑斯坦知道太多”“名人名單不可見人”的群體。
于是,保守派群體內部爆發了撕裂。有人開始質問特朗普:你口口聲聲反對“深層政府”,現在卻幫他們把真相壓住?你不是反精英、反掩蓋嗎?你在保護誰?你是不是也怕名單中有你的名字?面對這些質問,特朗普沒有選擇解釋、透明、公開。他選擇了他一貫的策略,開罵、扣帽子、斷絕同盟。他把批評聲一律歸為“騙局”“陰謀”“民主黨栽贓”,并痛罵質疑者是“沒用的家伙”“共和黨中的蠢貨”。
這是典型的特朗普式防御:不回應內容,只打擊動機;不揭開真相,只制造對立。這一次,他竟把曾追隨他、信任他、幫助他打贏民粹輿論戰的右翼社群,丟進了“敵人”的坑里。他的態度是明確的:誰不站我這邊,誰就是“蠢貨”;哪怕你是共和黨人,哪怕你曾為我吶喊,我也照罵不誤。
而這正是問題的核心:特朗普究竟想保護什么?他的憤怒不在于謠言,而在于質問。他恐懼的不是民主黨,而是共和黨內部那批正在清醒的聲音。他已經意識到,對愛潑斯坦案的追查,不僅可能傷及昔日政敵,更可能引火燒身。他知道,一旦完整名單曝光,真相大白,那些“與他同框”的過去、那些曾諱莫如深的聯系,將成為他政治生命無法擺脫的污點。他需要粉飾、轉移、攻擊。他最擅長的,就是把透明變成陰謀,把疑問變成背叛,把關心正義的人定義成“幫民主黨做事”。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憤怒發生在他重返白宮后最微妙的時刻。他面臨2026年中期選舉壓力、面臨經濟復蘇不力、面臨共和黨右翼分裂。他急于鞏固自己仍是“民粹之王”的地位,急于阻止任何挑戰他控制權的苗頭。因此,他寧可割裂盟友,也不容許哪怕一點點的質疑。愛潑斯坦案不過是一個導火索,它引燃的,是特朗普對權力穩定性的恐慌。
美國社會長期以來就對愛潑斯坦案充滿懷疑:死因是否自殺?監控為何消失?名單為什么始終被封?哪些人參與其犯罪網絡?民眾希望看到的是完整調查、公正問責、無差別曝光。但特朗普的“轉向”告訴人們:有些秘密,是連他也不愿碰的;有些真相,是他寧可犧牲盟友、辱罵支持者也不想揭開的。他不是要揭露精英,他就是精英之一;他不是要打破封鎖,他是封鎖的一環。
如果說特朗普的政治魅力來自“反體制”“反掩蓋”,那他如今的表現,正在把他自己推入過去他最唾棄的“深層政府”陣營。曾經他讓無數人相信他會揭示愛潑斯坦案中的黑暗,但如今他只想鎖上真相、痛罵提問者、躲進權力的殼中。
特朗普到底在掩蓋什么?這才是美國人今天最該問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