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兒。
前幾天參加發小的婚禮,酒桌上碰到當年的班長老王。這哥們年輕時是校籃球隊隊長,敢跟教導主任拍桌子,如今卻窩在角落唉聲嘆氣。
問他咋了,他猛灌一口酒:"上個月公司裁員,我這38歲的,沒跑。回家想跟老婆商量找工作,她劈頭蓋臉一句'你一個大男人,連房貸都還不上,要你有啥用?'——你說,我這血性,是不是早被磨沒了?"
這話像根針,扎得我一激靈。咱們這代人,是不是正眼睜睜看著一些東西在消失?男人的血性,女人的廉恥,這些曾經撐起社會脊梁的東西,如今好像成了稀缺品。
錢學森曾經留下了一句警告:“想要瓦解一個民族,只要抽掉男人的脊梁和血性,拿走女人的廉恥和善良。”
今天咱們就聊聊:當一個社會抽掉男人的血性、拿走女人的廉恥,到底會怎樣?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得先看看男人的血性和女人的廉恥,在當下是個什么狀況。
男人的血性
先別急著罵"現在的男人越來越沒擔當",你去問問那些"躺平"的小伙子中年人,哪個當年沒揣著一股子勁?可這股勁,是怎么被磨沒的?
第一層磨盤:經濟壓力的碾壓
前陣子看到個數據:2025年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18.7倍,普通男性不吃不喝8年,才能湊齊一套婚房首付。彩禮+婚禮+房貸,三座大山壓下來,別說血性了,喘氣都費勁。
我表弟在深圳做程序員,月薪差不多2萬,聽起來光鮮,可他算過一筆賬:房貸8000,父母養老2000,媳婦工資不高,孩子剛上幼兒園,一個月吃喝拉撒算下來,剩不下幾個錢——這種情況你讓他拿什么談"血性"?血性能當房貸還嗎?
更扎心的是職場。35歲像道生死線,企業寧愿招月薪8000的應屆生,也不要月薪2萬的老員工。我一朋友在車企做中層,去年查出高血壓,醫生讓他少加班,他苦笑:"我敢停嗎?下面3個團隊等著發工資,上面老板天天催進度,我就是個賺錢機器,哪有工夫談血性?"
第二層磨盤:家庭責任的失衡
傳統里"男主外女主內"的說法早過時了,可新的平衡還沒建立起來。現在的男人,既要賺錢養家,又要"顧家暖男",稍不注意就被罵"喪偶式育兒"。
北京法院去年調解的離婚案里,40%的矛盾是"男方不管孩子"。可你去問問那些"不管孩子"的男人:他是不想管嗎?他可能剛加完班,在地鐵上啃著冷包子,連跟孩子視頻的力氣都沒有。
更諷刺的是"責任綁架"。
前陣子有個熱搜,某企業高管猝死前最后一條微信是"幫我瞞住老婆體檢報告"。他不是不想休息,是不敢——"你是男人,就得扛著",這句話像個緊箍咒,把多少男人逼成了不敢喊疼的機器?
血性不是硬扛,是知道何時該扛、何時該喊停,可現在的社會環境,給男人喊停的權利了嗎?
第三層磨盤:文化價值觀的扭曲
不知道從啥時候起,"血性"成了"魯莽"的代名詞,"隱忍"成了"成熟"。
你看那些短視頻,教男人"如何討好女神""怎么當舔狗不翻車",卻沒人教他們"如何守住底線""怎么拒絕不合理要求"。某相親平臺數據顯示,男性主動約會支出5年縮水52%,00后男生流行"AA制戀愛",三次飯必回請,否則立馬止損。
特別是近期杭州的那場相親會,女士免費,男士們則需要繳納幾百元的報名費,最終出現了罕見的‘全女相親會’。明明是雙方互選,為什么偏偏要男士繳費呢?
男士們集體拒絕,不是他們小氣,是被"付出就該被珍惜"的謊言騙怕了——當血性換來的是算計,誰還敢掏真心?
女人的廉恥
別誤會,這里說的"廉恥",不是封建禮教那套"三從四德",而是對自己、對他人、對感情的基本尊重。可現在有些社會現象,實在是讓人看不懂。
第一種迷失:消費主義下的"自我物化"
打開社交媒體,到處是"愛自己就買XXX""精致女人必備清單"。某奢侈品品牌去年推了個"女神節限定包",定價5萬8,評論區一堆"咬咬牙也要買,女人要對自己好"。
可"對自己好"是靠一個包定義的嗎?我鄰居家姑娘,月薪3000多點,為買個包刷爆三張信用卡,每天吃泡面,卻說"這是獨立女性的象征"——獨立不是靠透支消費裝出來的,廉恥感里,總得有"對自己負責"這一條吧?
更離譜的是婚戀市場。北京中山公園相親角,有姑娘舉著牌子"要求:京戶+百平全款房+年薪百萬"。
咱也不是說不能要條件,但把婚姻當成"脫貧捷徑",把自己當成"待價而沽的商品",這跟菜市場討價還價有啥區別?廉恥感里,總得有"感情不是交易"這一條吧?
第二種迷失:社交媒體放大的"虛榮攀比"
現在的朋友圈,像個大型"炫富現場"。有人租豪車拍視頻,配文"努力的意義就是自由";有人P圖曬旅行,定位在馬爾代夫,實則在公司加班。
某調查顯示,58.1%的女性在社交媒體留言時"忽略他人感受",為了點贊量,連閨蜜的隱私都能當談資。
更讓人脊背發涼的是"精致利己主義"的蔓延。
前陣子刷到個視頻,某情感博主教女生"如何讓男友全款買房并加你名字",點贊量破百萬。評論區全是"姐姐好專業""學到了",卻沒人問"感情里的平等在哪"。
還有更絕的,某網紅曬出聊天記錄,男友父親癌癥住院,她卻逼對方先買鉆戒,理由是"考驗真心"——這種把別人的苦難當籌碼的‘垃圾視頻’,正在讓一些女性損失基本的人倫底線,還談什么廉恥?
還有那些"女權博主",一邊喊著"性別平等",一邊教女生"AA制就是不愛你""彩禮低于20萬就是沒誠意"。年輕女性認為"男性買單天經地義",但只有23%愿意和伴侶共同承擔房貸。
這種"只要權利不要義務"的雙標,本質上是把自己活成了商品——廉恥感里最核心的"尊重自己和他人",早就被欲望啃得只剩骨頭了。
第三種迷失:傳統美德的弱化
不是說要女人"三從四德",但"善良""忠誠""同理心"這些品質,啥時候成了"過時"的?
2025年女性"閃婚閃離"率比十年前漲了3倍,有人結婚三個月就為分房產;還有的姑娘同時談三四個男友,美其名曰"多線考察"。感情里的"真誠"去哪了?
廉恥感里,總得有"不傷害他人"這一條吧?
當血性和廉恥都沒了,社會會變成什么樣?
別以為這只是個人的事,當一個社會的大多數男人沒了血性、大多數女人沒了廉恥,整個生態都會從根上爛掉。
現在的婚姻,越來越像"合作項目"。司法部數據顯示,70%的離婚訴訟導火索是"舊賬"——今天你沒洗碗,明天我沒帶娃,一點小事就能炸鍋。
男人不想扛責任,女人不想多付出,結果呢?2025年一季度結婚登記量創1979年以來最低,離婚率卻連續兩年上漲。
家本是遮風擋雨的地方,現在卻成了互相算計的戰場,這日子能過好嗎?
性別對立越來越嚴重。男人罵"女權都是撈女",女人罵"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比如眾多‘誣陷偷拍’事件,女生僅憑猜測就可以誣陷別人偷拍,那個蹲在地鐵里的大叔,那個鞋面金屬反光的小伙,只因為是男性,就被惡意揣測不說,時候女生連個道歉都不肯說。
當性別成了攻擊武器,誰還敢相信陌生人?
社會信任的基石,就是這么被一塊塊敲碎的。最可怕的是這樣的影響還會傳遞下去。
朱丹讓6歲女兒留級照顧弟弟,還說"姐姐抱弟弟像媽媽抱兒子"。你猜這姑娘長大以后會怎么想?"我生來就是為弟弟服務的"?而那些看著爸爸"躺平"、媽媽"攀比"長大的孩子,他們會相信"努力有意義"嗎?會懂得"責任"和"尊重"嗎?
更長遠的,是國家的未來。2025年生育率跌破1.0,60歲以上人口超2.8億。年輕人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覺得"自己都活不明白,何苦拖累下一代"。
當一個國家的年輕人連繁衍后代的動力都沒了,拿什么談發展?
寫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說:"你這不是販賣焦慮嗎?"
可焦慮不是壞事,麻木才是。咱們這代人,經歷過從"窮開心"到"富焦慮"的轉變,更該明白:血性不是"打打殺殺",是"明知難還敢上"的擔當;廉恥不是"封建枷鎖",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底線。
對男人來說,別把"躺平"當灑脫,也別把"硬扛"當血性。該爭取的權利要爭取,該承擔的責任別逃避。
對女人來說,別把"消費"當獨立,也別把"自私"當個性。真正的獨立是"我能養活自己,也能尊重他人",真正的精致是"內心有光,不是滿身logo"。
對整個社會來說,少點"性別對立"的流量密碼,多點"互相體諒"的實際行動。企業別把員工當機器,政策多給年輕人喘口氣的空間,媒體少推點"完美人設",多講講"普通人的努力"。
最后說句掏心窩子的話:錢學森先生說"抽走男人的血性,拿走女人的廉恥,就能瓦解一個民族"。
這話聽著扎心,卻是大實話。咱們這代人,或許改變不了大環境,但至少能守住自己的底線——男人有點血性,別讓老婆孩子跟著受委屈;女人有點廉恥,別讓父母家人跟著抬不起頭。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只有每個小家好了,國家才能真的好;也只有國家好了,每個小家才能更好!
全文完,感謝閱讀,喜歡請三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