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著中國的錢,轉身就砸中國的鍋。
香港黑人球員辱罵中國球迷“雜zhong”“狗東西”,用詞太過侮辱人,果然黑人不受待見是有原因的。
東亞杯第三輪中國男足以1比0戰勝中國香港隊取得勝利,賽后香港隊黑人球員米高互動時歧視辱罵中國球迷引發爭議,遭到網絡強烈抗議。
在與球迷互動的時候,黑人球員米高拿著喇叭感謝從全世界各地到現場為香港隊加油的粉絲,然后手勢一擺嘲諷站在一旁為中國男足加油的一小撮粉絲,贏得了香港球迷的歡呼和嘲諷。
由于中國足球的水平確實不行,因此哪怕是面對日本、韓國的二隊甚至是三隊,國足仍然輸得心服口服,沒有一點辦法。在連續大比分輸給韓國和日本后,國足在東亞杯上最后一場比賽對陣中國香港隊。這場比賽對于國足來說,已經退無可退,必須要贏下。畢竟,再輸就會是倒數第一名。最終,這場比賽國足還是憑借黃政宇的進球,1:0小勝中國香港隊,避免了墊底的尷尬。
賽后,本是球員繞場感謝球迷的溫情時刻,可香港隊的歸化球員米高(MichaelUdebuluzor)接過大喇叭,場子瞬間就冷了。他先是感謝了香港球迷,隨即話鋒一轉,對著國足球迷的方向,揮著拳頭吼出一句英文。翻譯過來,意思大概是“下次干翻這幫混蛋”。
混蛋,bastard。這個詞的分量,在任何一種語言文化里,都不是“垃圾話”能輕輕帶過的。它更像是中文語境里的“雜種”或“狗娘養的”,是直接戳著人脊梁骨的侮辱。
那一刻,空氣仿佛凝固了。緊接著,部分香港球迷區爆發出歡呼,甚至喊起了“WeareHongKong”的口號。這聲歡呼,比米高的那句辱罵更像一桶汽油,徹底點燃了現場和屏幕前無數內地觀眾的怒火。
這不再是球場上的勝負恩怨,也不是球員之間的小摩擦。它變成了一次赤裸裸的、指向一個群體的、帶有身份對立色彩的公然羞辱。
米高的這把火,為什么能燒得這么旺?只因為他嘴臟嗎?不全是。
最扎眼的是他的身份。米高,一個尼日利亞裔的年輕人,剛剛在2023年拿到中國香港特區護照,代表香港隊出戰。更諷刺的是,就在風波前兩天,他才剛剛官宣加盟了中國內地的蘇州東吳俱樂部,據說薪水不菲。
這就構成了一個極其荒誕的畫面:一個正準備來內地聯賽“淘金”、享受著中國足球平臺紅利的球員,轉過頭就用最惡毒的詞匯辱罵給他發薪水的“金主”的同胞。這在任何樸素的價值觀里,都屬于典型的“吃里扒外”。
其次,是那句話本身越過了所有底線。競技體育里的“垃圾話”是門藝術,可以挑釁,可以嘲諷,但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不攻擊人格,不涉及種族,不侮辱家人。你可以說“你的防守像紙糊的”,但你不能說“你是個雜種”。前者是技術藐視,后者是人格謀殺。
米高,顯然選擇了后者。更讓人寒心的是部分香港球迷的反應。那種近乎狂熱的附和與叫好,讓這起個人事件的性質,蒙上了一層更復雜、更令人不安的陰影。它讓許多人感到,這句辱罵的背后,似乎藏著一股更深、更不友善的情緒暗流。
事情鬧大后,21歲的米高慌了。他的職業生涯才剛剛起步,蘇州東吳的合同墨跡未干,如今卻可能瞬間化為泡影。他很快錄了視頻道歉,說自己常年在國外生活,思維西化,不知道“bastard”這個詞有那么強的侮辱性,本意是想激勵自家球迷,無心冒犯。
這番道歉,非但沒能滅火,反而引來了新一輪的群嘲。人們的質疑很簡單: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會不知道“bastard”是什么意思?一句輕飄飄的“文化差異”,就想把如此嚴重的侮辱一筆勾銷?
這更像是一次迫于壓力的危機公關,而非發自內心的懺悔。價值觀的裂痕,豈是“文化差異”四個字能糊上的?真正頭疼的是蘇州東吳俱樂部。新簽的外援一分鐘的比賽沒踢,先給俱樂部惹來了滔天罵名。俱樂部的社交媒體評論區已經徹底淪陷,球迷們的要求高度一致:開除米高。
解約?說起來容易。但白紙黑字的合同擺在那,單方面解約可能意味著巨額的違約金賠償。不解約?俱樂部的聲譽和品牌形象將遭受持續的打擊和抵制。甚至有球迷出“毒計”:不解約,但摁在替補席上,耗著他的黃金年齡,讓他無球可踢。
法律、金錢、民意,三座大山壓在俱樂部頭上,無論怎么選,都是一道難題。
接下來霍啟剛卻成了另一個輿論中心。他的社交賬號評論區,被成千上萬的網友涌入,內容出奇地一致:請霍先生出來說句話。
這當然不是網友在病急亂投醫。不久前的梅西香港行風波中,正是霍啟剛數次公開發聲,為球迷的權益仗義執言,贏得了極高的聲望和尊重。他被視為真正愛國愛港、有擔當、敢說話的代表。如今,香港隊的球員公然辱罵內地同胞,大家自然而然地希望這位曾為球迷發聲的體育界領袖,能再次站出來,捍衛基本的尊嚴和體育精神。
這種“喊話”,與其說是對霍啟剛個人的道德綁架,不如說是一種信號。它反映出公眾的普遍看法:這件事,已經不能僅靠球員道歉、俱樂部內部處理來收場了。人們期待一個更高層面的、更權威的聲音,來為此事定性,給出公正的處理。
米高事件,早已不是一場球賽的余波。它像一滴墨水滴進清水,清晰地暈染出了體育背后,那些關于身份、文化、尊嚴和底線的復雜紋路。
運動員當然是人,有喜怒哀樂,有情緒起伏。但作為公眾人物,尤其是在代表一個地區或國家出戰時,他的言行就不再只屬于他自己。任何挑戰公序良俗、散播仇恨對立的言論,都是對體育精神的背叛。
別再拿“文化差異”當擋箭牌了。對人的基本尊重,是通行世界的硬通貨。無論在哪種文化里,指著一群人罵“雜種”,都不可能被解釋為友好和善意。
互聯網時代,一切都會被放大,一切也都會被記錄。球場上的榮耀,可能會被場下的一句蠢話瞬間清零。這不僅是對米高的警告,也是對所有公眾人物的提醒。這件事最終如何收場,沒人知道。但那句刺耳的辱罵,像一根拔不掉的刺,扎在了2024年的這個夏天。它提醒著每一個人,球可以輸,但做人,不能沒有底線。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