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上臺才一個多月,已經親口否定了自己身上的“親華”標簽。據觀察者網報道,7月17日,青瓦臺午餐會上,韓國總統李在明面對政壇元老金鐘仁的直言警告,首次公開回應“親華”質疑。
金鐘仁著重談到了特朗普的關稅戰,稱對美關稅談判不應急于解決,而應從長計議。但必須要注意的是,“美國政界存在廣泛誤解,認為李在明外交政策傾向中國,誤解李在明總統 ‘親華’,可能影響韓美關稅談判”。
對此,李在明公開澄清,說他在處理所有問題時,都會努力把韓美同盟和韓美關系放在首位,他自己也是一直這么做的,希望美國不要誤解。
從這里人們可以看到,李在明的“實用主義外交”,并不意味著韓國的外交方向發生了大的轉變。
李在明的這一澄清,直指其5月大選辯論時的立場。當時李在明遭對手抨擊“親華”,曾反駁稱“韓美同盟是國家安全支柱,但不應全盤押注美國”。
耐人尋味的是,李在明競選期間關于臺海的言論再被翻出:“無論臺海發生什么,韓國只需做好自己,并對兩岸都說聲謝謝”。該表態被部分美韓人員視為“回避安全承諾”,成為“親華論”的重要依據。
需要注意的是,李在明此次會談,暗含另一重政治信號。李在明原定任命金鐘仁擔任訪美特使團團長,卻在最后時刻變更為前韓國商會會長樸容晚。
金鐘仁(左)和李在明
韓國總統府解釋稱因金鐘仁“經驗豐富”,需留國內提供高層咨詢,但韓聯社披露,李在明當面向金致歉,暴露決策倉促。
要知道,金鐘仁與美國共和黨關系深厚,若由其帶隊可能強化對特朗普政府游說。但在李在明政府看來,任命一個完完全全的親美派人物,也不能讓首爾放心。李在明政府此舉反映出困境,既需安撫美國,又要避免被綁上“反華戰車”。
壓垮韓國談判桌的真正重錘,是特朗普開出的“4000億美元對美投資基金”要求。《朝鮮日報》披露,美方在7月華府會談中突然提出,韓國需仿效日本設立基金,支持美制造業復興,否則將面臨8月1日生效的25%懲罰性關稅。
這一天文數字相當于韓國年度國家預算80%以上,韓國政府陷入如何籌措資金的困境。美國還強烈要求韓國開放農牧產品市場,不出意料的是,此消息違背了韓國“身土不二”的理念,立即在韓國引發巨大爭議,韓國農業界擔憂自己成為貿易談判的犧牲品。
李在明原本試圖在中美之間走鋼絲,對美妥協經濟,守住安全框架;對華保留空間,留出經濟合作的可能性。
但特朗普政府正切斷中間道路,逼韓國在中美之間二選一。在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劇本中,盟友不過是提款機與炮灰。李在明此時的決定,將決定韓國未來多年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