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金祝 羅田怡
近日,“陜西高溫已突破歷史極值”的話題沖上熱搜。據陜西省氣象臺的消息,7月11日至15日,陜西多個氣象站高溫突破歷史極值,最高氣溫42.8℃。
與氣溫同樣火熱的,還有大家暑期出游的熱情。然而,多名網友在網上吐槽,稱“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等場所室內溫度過高,感覺像進了蒸籠,嚴重影響體驗感?!?/p>
7月17日,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館內肯定是有空調的,這么熱的天怎么可能沒有空調,只是人多的地方,制冷效果沒有那么好?!?/p>
網友在社交平臺吐槽
全程汗流浹背
游客直呼“熱到懷疑人生”
“第一天上午去了西安博物館,溫度適宜。但下午去了陜西歷史博物館,體驗感不太好。”7月17日,來自北京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她和女兒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門口排隊檢票就用了30分鐘,“熱得不行,進去了也沒能涼快,里面也是悶得不行。多虧帶了扇子,但待了二十分鐘也忍不了了,找了個人少的地方席地而坐,沒有跟著講解員走了?!?/p>
因為天氣太過炎熱,李女士直接放棄了之后的博物館行程。這種游客“棄館”現象在7月的西安并不罕見。據了解,西安7月中旬最高氣溫持續在38-42℃之間徘徊,16日最高溫度更是達到了41℃。
不少游客在社交媒體上抱怨,在這種高溫環境下參觀博物館,不僅無法靜心欣賞文物,反而成了一種折磨。
網友在社交平臺吐槽
網友“達不溜”表示,這次來陜西歷史博物館,全程汗流浹背。“室外41℃的高溫,室內游客非常多,屬于下餃子情景再現,感覺館內的空調完全沒有用。”但該網友表示,“雖然體驗感不夠好,但陶俑是真的很可愛,孩子很喜歡。”
網友在社交平臺吐槽
“我們請的講解(員)在兵馬俑坑熱暈過去,中暑了?!本W友“momo”在社交平臺發文分享稱,這么熱的天,講解(員)還必須穿長袖,5點半空調就停了,她很不理解。
網友在社交平臺吐槽
博物館回應:空調在開
但人太多制冷效果有限
7月17日,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館內肯定是有空調的,這么熱的天怎么可能沒有空調,只是人多的地方,制冷效果沒有那么好?!?/p>
陜西歷史博物館本館觀眾最大承載量為12000人次/日。4月1日至10月31日延長開放一小時,增加2000張門票,即每日門票總數量為14000張。
記者查詢注意到,陜西歷史博物館官網今年5月曾發布《陜西歷史博物館有序推進資產報廢處置 助推場館設備更新項目順利實施》的文章。
其中提到,陜西歷史博物館建館三十余年來,場館空調系統、恒溫恒濕設備性能下降,故障頻發,且能耗顯著增高,不利節能節費,不僅制約文物展示、保存及修復工作,也影響參觀與辦公環境。2024年5月,國家六部委聯合印發《推動文化和旅游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陜歷博迅速響應,同年6月獲批可行性研究報告。
網友在社交平臺吐槽
隨后,記者又聯系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館內1、2、3號坑展廳都是有空調的,且每天都限流,“游客還是覺得熱的話,可以錯峰前來觀看?!?/p>
2023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曾對“兵馬俑為何不能吹空調 ”進行過回復。據悉,一旦開空調就必須24小時不停地開,無論是陶制、木制還是其他材質的文物,頻繁的一冷一熱會對其產生改變,不如長久地隨自然狀況去保存。
2024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啟動了提升改造工程,在一號坑加裝空調設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秦兵馬俑一號坑展廳1979年建成對外開放,受當時條件限制,展廳內未設計空調系統。此次改造在不對展廳整體進行大規模改造、不增加原有展廳結構荷載前提下,新裝了58臺一體式空調機組,提高游覽舒適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文物保護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