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博主馬先生稱,入住月租6萬多元的房子后,身體出現異常,隨后找了國家認可的CMA檢測,顯示甲醛超標近三倍,但“房東不相信,也不愿自找機構重新檢測,堅持要立案后檢測”。房東程先生則指責馬先生公布其及家人的照片、散布虛假信息,已準備起訴侵權。雙方各執一詞,目前官方已介入調查,真相有待揭曉。
盡管事情尚無定論,但從已知情況來看,馬先生要求立即復檢,程先生則祭出了“拖字訣”。還是暴露了當前租賃維權中一大難題:甲醛作為揮發性物質,隨時間推移,濃度可能大幅變化。一旦訴訟排期過長,房屋狀態變化,關鍵證據便有可能滅失。此事也并非孤例,類似的情況屢見不鮮,暴露了國內租房市場部分房東的基本誠信有待提升。
當馬先生求助“12345”時,被告知“個人直租不屬監管范疇”,只能訴諸法院。個體租客面臨著維權成本高昂、專業門檻陡峭、證據保存難等多重困境。
解決這一頑疾,離不開制度補位。租房市場亟需制度化的空氣質量檢測和信息公開。目前,國內部分城市已試點“租前強制甲醛檢測”和“空氣質量合格證”制度,要求房東在出租前完成權威機構檢測并公示結果,值得推廣。例如,事發地杭州2016年就曾開展新裝住宅免費檢測,但范圍限于“未擺放家具”且“裝修完工60天內”的房屋,覆蓋面和強制力不足。
未來,也需推動立法,將室內空氣質量納入租賃物質量標準,設定裝修后強制通風期,并建立適當的投訴處理機制,讓租客不必在健康權與司法鏖戰之間做抉擇。
健康權從無高低貴賤之分,無論是月租6萬元的豪宅,還是600元的出租房,都應有同等的安全底線。
撰文|李哲 主編|李錦 審核|朱宗威 *文章為主編有態度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出品 | 瀟湘晨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