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想過,“留下”這件事,會成為我人生最難的一場戰斗。在做展覽之前,我經歷了三次深刻的打擊——是它們把我推到了創辦 Tomorrow Lab 的起點。
文章來源于Tomorrow Lab 明日實驗室,作者Jennie
作為一個文科生,我很早就知道自己機會有限。 畢業前兩年,我幾乎沒有休息,塞滿所有假期去實習??Х瘸3鲈诘罔F上,文檔改到末班車停運。 只為了能在畢業后爭取一個轉正機會。
我的機會只有一次,因為我是非STEM專業。 朋友們還有兩次、三次的抽簽機會,而我,只有這一回。
終于轉正,公司為我提交了H-1B抽簽。我中了。 那年我每天刷新移民狀態查詢網站。中簽郵件跳出來那一刻,泡面已經泡爛了,還冒著熱氣。 我盯著“Approved”兩個字發呆,屏幕上已經沾滿指紋。 廚房太安靜了,我甚至能聽見冰箱嗡嗡作響。
一周后,門把手上掛著一個茶葉罐, 罐底壓著一張折成方塊的紙條:
“我撤了,罐子你留著。保重。”
中簽之后,我一度以為自己終于贏了一次。 但那種命中注定的喜悅,沒有持續太久。
疫情來了。
在H-1B身份下,我照常上班,繼續加班,繼續撐。 算了算,從實習到全職,五年沒回家。
護照被我塞在抽屜最底層,好像再也用不到了。
家人見不到我,朋友約不到我,
人生像停在一個過境口,哪兒也去不了。
疫情政策放開后,我冒險去了趟加拿大續簽。
簽證頁上出現了讓無數人心跳加速的字眼:“Administrative Processing.”
等待開始,命運暫停。
我被困在多倫多一個小公寓里。航班不斷取消,房租暴漲,工作卻一刻不能中斷。每天泡在簽證論壇和社群里,和一群從未謀面的陌生人交換模板、分析政策、接力發信。像拼命敲一扇沒人回應的大門,只盼它有一天會開。
我沒告訴母親被困住了。只說:“航班調整,晚幾天回?!敝钡侥翘欤粗忠粡埨m租賬單,我突然哽住。拿起電話:“媽,我可能回不去了?!?/p>
她沉默了三秒,輕聲說:
“不著急,媽媽等你回家?!?/p>
一個月后,我終于獲簽。回家那天,在機場出口,我一眼就看見她。她朝我笑著揮手,頭發卻比我記憶中白了很多。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
我們誰都不是沒事人,但我們都在盡力回家。
第三次重擊在兩年半后降臨。
這期間準備好了所有材料,配合了每一個環節,本以為這次可以安心等結果了。但在最后一刻,原本承諾支持我申請的公司,最終選擇了不再推進。
我沒有哭,我只是坐下,開始給十幾個移民律師打電話。
一個接一個,重復講述、重復詢問、重復聽見“這確實不容易”的回應。放下電話時天已黑透。
突然明白:我能撐到現在,從來不是靠運氣。尤其是 2025年,太多人就在轉身之間被命運放棄
成功抽中 H-1B,卻在身份生效前被入職公司以“預算凍結”撤回 Offer
“我以為已經上岸,結果連登陸的資格都沒有。”
@Li Wenwen
在灣區大廠工作兩年,卻在2025年裁員潮中被 layoff,60天內沒找到新 sponsor,只能回國
“一個季度的財報,終結了我三年的努力。”
@Eric Zhang
拿到Dream Job Return Offer,卻因崗位被取消、公司拒絕 sponsor H-1B, 被 HR 通知“抱歉我們無法繼續”
“從offer day到撤銷信,只隔了一個周末?!?/blockquote>@Chen Yixuan
有一張交通罰單忘了繳,年初突然被系統中斷SEVIS 記錄,F-1 身份直接被 Revoke,無法恢復
“那天上課怕遲到開快了點,沒想到因為這種原因就再也回不來上學了?!?/blockquote>-@Joyce他們不是失敗者,只是不得不面對更復雜、更無形的規則。于是我開始想:
如果現實中沒有給我們足夠的空間,
是否可以由我們自己,建造一個新的安全帶?
于是,Tomorrow Lab誕生了,我們是一個為留學生與新移民記錄真實命運、提供職業與身份支持的非營利實驗室。
它不是主流路徑中的 Plan A,而是那些在身份不確定中摸索前行者的Plan B。
Tomorrow Lab 希望成為一個真實共鳴的場域,讓更多人通過講述與表達,看見自己,也理解他人。
《留下來的人》展覽,是我為這段經歷寫下的第一個注腳。
展柜里有我當年那疊作廢的PERM材料,
標簽印著:“放棄從來不難,難的是把廢紙折成船?!?/strong>
「這不是我的故事,是每年30萬在美中國留學生的生存皺褶」
在北美,我們活在簽證的縫隙里:
凌晨四點排隊按指紋,凍紅的脖子縮進衣領
圖書館熬到閉館,轉戰便利店改簡歷
抽屜深處藏著過期護照,像枚生銹的鑰匙
不敢生?。ㄡt??ㄅ率В?;
不敢辭職(工資單要連續);
不敢崩潰(眼淚會沖花妝容,下午還有會)
《留下來的人》展覽,代表留學生,海歸,這片土地上的新移民,拆開了這個黑匣子:
《留下來的人》|The Ones Who Stayed展覽
這是北美第一個聚焦[留學生身份與職業焦慮]的沉浸式展覽。我們不講勵志,不講逆襲,只講“留下”背后的疼痛與代價。
這里沒有光鮮的成功學,只有 EAD 通知書上的咖啡漬,和凌晨四點生物采集的隊號牌。
你會在展覽現場看到:
一張被反復復印過的 I-20 表格,頁角卷著,上面還有被退回時的郵戳
一張 OPT 工卡旁邊,是她在車里拍下的第一張自拍——沒笑,但眼睛在發光
一口燒壞的鍋,和一張便利貼:
“別忘了,今天是你生日”
一張孤零零的書桌,桌面干凈得像還沒開始生活,卻藏著一封沒寄出去的家書
...以及一段我們寫給你的話:
We see you and we are proud of you.
這些碎片,不是失敗記錄,
而是“留下來的人”踩出來的路。
這個展覽沒有創作者與觀眾,
只有早到的幸存者與晚來的同路人。
如果你是:
想講出自己經歷的人(可匿名)
愿意出現在展覽照片或鏡頭中的朋友
想一起共建社群、參與布展、助力傳播的同行者
媒體/KOL/學生組織/公益空間等合作伙伴
每一位參與者的名字,都會被鄭重寫下。
我們會告訴每一個走進展覽的人:“這墻的每道縫隙里,都藏著一位點燈人的掌溫?!?/strong>
快速參與方式:
投稿與志愿者表單:https://wj.qq.com/s2/23046846/cabb/
掃碼關注 Tomorrow Lab明日實驗室公眾號,
掃碼加我:
Tomorrow Lab
他們告訴我這條路走不通,我偏偏走給他們看。這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出口,而是我們共同命運的破口。這不是一個人的掙扎記錄,而是一群人用腳步踩出的生路。
愿這盞燈,照見你孤獨前行時的每一滴汗與淚,也照亮我們之間的那束連結。
它不只是一次展覽,而是一道回聲墻,
在這里,被PERM撤回的泣聲會有回響
被AP困住的悶吼會被接住
被H1B碾過的尊嚴正重新拼合
每一個不被理解的堅持;每一道傷痕;每一次撐住,都有資格被看見。展覽腳本定稿那晚,我一個人走進了布魯克林的一家紋身店。我把這句話,紋在了左前臂的內側:The Ones Who Stayed.
貼著血管,靠近心跳。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留紀念。只是想在每一次低頭寫字、敲鍵盤、鼓掌的時候,都提醒自己:你不是被留下的人。你是那個,選擇留下、撐下來、還點亮別人的人。
這場展覽不是為了證明我們有多強,而是讓所有撐下來的痛苦,都不再沉默。
留下來的人,不是因為運氣好,而是因為不肯認輸。
我們歡迎你,帶著你的故事與碎片,走進這場屬于勇敢者的展。也歡迎你成為 Tomorrow Lab 的一員。這是一個由曾在身份風暴中掙扎的人們,共同點燃的明日實驗室。
我們相信,在異鄉,光靠一個人是不夠的。我們更需要彼此的光,彼此的聲音。
你也可以成為下一位「點燈人」,
為別人照亮一段路,也回應自己一路走來的不放棄。
就像我把信念紋在皮膚之下,Tomorrow Lab 也會把你的每一段堅持,刻進這個時代的記憶里。
我們在等你,一起留下,一起發光。
因為你撐下來的每一天,早就值得被展出。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伙伴反饋收不到更新,這里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