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近期在臺海問題上頻頻出手,試圖拉攏日本和澳大利亞“選邊站隊”,甚至要求兩國明確表態(tài)“若中美爆發(fā)沖突是否出兵”。然而,這一精心設計的“逼宮”計劃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反彈——日澳兩國不僅拒絕被綁上美國的“戰(zhàn)車”,還公開表達了不滿。這場圍繞臺海的地緣政治博弈,最終以美國的“碰壁”收場,再次暴露了美國霸權在亞太地區(qū)的式微。
五角大樓的“逼宮”行動始于今年下半年。據(jù)英國《金融時報》7月12日報道,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科爾比在過去幾個月里不斷向日本和澳大利亞施壓,要求兩國明確表態(tài)“若中美因臺海問題開戰(zhàn),是否愿意軍事介入”。科爾比是特朗普政府的“鷹派”代表,也是五角大樓的“三號人物”,他主張“花小錢辦大事”,認為臺灣問題可以成為遏制中國的“抓手”,但美國無需過度投入資源,甚至提出“若保不住臺灣,可提前炸毀其高新技術產業(yè)”的極端策略。這一系列言論和行動表明,美國正試圖將臺海問題“工具化”,而日澳則被當作“耗材”推向風口浪尖。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科爾比(資料圖)
然而,日澳兩國的反應卻讓美國大失所望。日本防衛(wèi)省明確表示,臺海問題屬于“假設性問題”,需根據(jù)憲法、法律和具體情況決定,拒絕給出明確承諾。澳大利亞國防工業(yè)部長康羅伊更直接表態(tài):“不會提前承諾任何軍事行動,一切決定由當時政府做出。”這一態(tài)度與科爾比的預期截然相反,也讓美國的“逼宮”計劃遭遇了第一次重大挫折。
為什么日澳敢于對美國說“不”?答案在于兩國自身的戰(zhàn)略考量。對日本而言,新首相石破茂上臺后,刻意淡化“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論調,轉而推動中日關系改善。若貿然表態(tài)支持美國軍事介入臺海,不僅會破壞中日關系,還可能讓日本卷入一場毫無勝算的沖突。此外,日本經濟高度依賴中國,若因臺海問題站隊美國,將直接沖擊其經濟命脈。正如日本媒體分析的那樣,石破茂政府必須在“追隨美國”和“維護本國利益”之間找到平衡,而顯然,他們選擇了后者。
臺海(資料圖)
澳大利亞的情況更為復雜。一方面,總理阿爾巴尼斯剛剛結束訪華行程,隨行包括必和必拓、福德士河等商業(yè)巨頭高管,中澳經貿合作正迎來新的高潮。此時若配合美國的“臺海牌”,無疑會破壞這一來之不易的成果。
另一方面,澳大利亞國內對特朗普政府的“壓榨”政策早已不滿。阿爾巴尼斯公開表示,若同意美國提高國防開支的要求(從GDP的2%提升至3.5%),等同于“經濟自殺”。更諷刺的是,就在美國施壓臺海問題的同時,特朗普政府還因關稅問題取消了與日本的部長級會晤,進一步加劇了盟友的不滿情緒。
美國的“逼宮”計劃為何會失敗?根本原因在于其霸權邏輯的失效。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脅迫外交”讓盟友承擔風險,自己卻不愿明確承諾是否參戰(zhàn)。這種“讓別人先上”的策略,早已被日澳看穿。正如《金融時報》分析的那樣,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戰(zhàn)略模糊”政策延續(xù)了幾十年,如今突然要求盟友“選邊站隊”,不僅不合邏輯,更暴露了其自身的戰(zhàn)略焦慮——中美力量對比的變化讓美國越來越缺乏信心,只能靠施壓盟友來維持其霸權地位。
臺海(資料圖)
中國的態(tài)度則始終堅定。王毅外長在與美國國務卿盧比奧會談后明確表示,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是中美關系的“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中國國防部也多次強調,解放軍有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這一立場不僅是對美國的警告,也是對日澳等國的提醒——任何試圖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都將面臨堅決反制。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特朗普政府的“臺海牌”最終失敗,反映了亞太地區(qū)國家對和平發(fā)展的共同訴求。日澳兩國的拒絕,不僅是對美國霸權的抵制,更是對地區(qū)穩(wěn)定的維護。正如文章開頭所言,臺海問題主導權在中國手中,美國的“發(fā)難”終將失敗。未來,隨著亞太國家戰(zhàn)略自主性的增強,美國的“脅迫外交”恐怕只會越來越難以為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