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有了后媽,就會有后爸。
而直到看見“9歲男童被父親塞進后備箱”這件事,才明白,世界上有些人是不配被稱作人的。
近日,后備箱男孩一事沖上了熱搜,起因是孩子和一家人出游,但因為人數(shù)超載,父親竟讓9歲的孩子鉆進后備箱,在炎炎烈日下驅車1000多公里。
事情被發(fā)現(xiàn)后,父親非但沒有悔改之意,還態(tài)度囂張,直言:我沒錯!
那么,這個讓無數(shù)網友破防的事件,到底還有哪些令人心碎的細節(jié)呢?
“內幕”頻出,雙方各執(zhí)一詞
2023年夏天,當時才9歲的小澄正值暑假,他的親生父親帶著現(xiàn)任妻子、爺爺奶奶,還有繼母的孩子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一行七人準備從廣東佛山開車去廣西桂林旅游。
車子啟動前,小澄興沖沖地準備上車,卻被告知前排座位已經坐滿了,他只能鉆進后備箱。
在七八月份的酷暑天氣里,這個身高一米四的男孩,就這樣蜷縮在狹小的空間里,旁邊還塞著嬰兒車,整整忍受了幾個小時的煎熬。
這趟旅程往返將近一千公里,小澄幾乎全程都呆在后備箱里。
雖然中途有休息站可以透透氣,但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在高速公路上被關在后備箱,隨時都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萬一發(fā)生追尾事故,后果簡直不敢想象。
孩子的生母汪女士在得知這件事后,頓時氣得渾身發(fā)抖。
她透露,自己和前夫在2021年離婚后,孩子的撫養(yǎng)權歸了男方,直到2024年11月,她才艱難地把撫養(yǎng)權要了回來。
而在這段時間里,孩子遭受了不少的虐待。
據汪女士爆料,小澄在父親家里的日子過得異常艱難。
晚上睡覺,別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床,他卻只能睡在飄窗上;早上起來想吃個早餐,卻經常被繼母直接扔掉。
甚至出于“報復”,他們還逼迫孩子說自己的親媽不要他了,不愛他了,甚至要求孩子當面辱罵自己的母親。
這樣的精神折磨日復一日,小澄的心理狀態(tài)越來越差,出現(xiàn)了明顯的抑郁癥狀。
當孩子生病需要看醫(yī)生的時候,他們故意扣留孩子的證件,不讓汪女士帶孩子就醫(yī)。
當汪女士想要拿回證件時,反而遭到了前夫和繼母的毆打辱罵。
而且在汪女士努力爭取孩子撫養(yǎng)權的過程中,前夫一家竟然反過來把她告上法庭,聲稱她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和名譽權,打擾了他們的幸福生活,還獅子大開口要求賠償三十萬元。
面對鐵證如山的事實,孩子的生父劉先生是怎么回應的呢?
他承認確實讓孩子坐了后備箱,但強調只是在高速路上的一兩個小時,其他時間孩子都坐在前排,只是擠了一點。
他還特意說明,自己開的是越野車,前排和后備箱之間沒有隔板,空氣是流通的,孩子不會感到悶熱。
不僅如此,劉先生還堅稱出發(fā)前征求過孩子的意見,問他是想去旅游還是讓爺爺奶奶留在家里,孩子選擇了去旅游,所以坐后備箱是"自愿"的。
他還振振有詞地表示,當時孩子年齡小,個子也不高,在后備箱里并不像現(xiàn)在看起來那么蜷縮。
至于前妻指控的精神虐待,劉先生全然矢口否認。
他的理由是:"那是我的親生孩子,每年給他讀五萬元的私立學校,我對他非常好。"
在他看來,花錢送孩子上貴族學校就等于對孩子好,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似乎都不在他的考慮范圍內。
最后,劉先生也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雖然承認自己的行為屬于危險駕駛,也承認讓孩子坐了后備箱,但對于其他的指控一概不認。
他認為自己的做法沒有違背孩子的意愿,所以不會向前妻和孩子道歉。
這樣的回應引發(fā)了網友們的強烈憤慨。
一個九歲的孩子,在重組家庭中本就處于弱勢地位,面對大人的安排,他真的有選擇的權利嗎?即便孩子表面上同意了,作為父親難道不應該考慮到安全問題嗎?
有律師指出,劉先生的行為不僅涉嫌超載和違規(guī)載人,更重要的是侵犯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如果長期這樣對待孩子,甚至可能構成虐待罪。
在高速公路上讓孩子坐在沒有任何安全保護的后備箱里,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疏忽,而是對孩子生命安全的漠視。
離的是婚,而不是情
小澄的事情絕非個例,在離異家庭中,孩子往往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當父母各自組建新家庭后,原本的孩子很容易被邊緣化,甚至遭受區(qū)別對待。
小澄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多少孩子正在默默承受著類似的痛苦?
汪女士在拿回撫養(yǎng)權后,并沒有選擇息事寧人。
今年4月,她正式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前夫和繼母為侵犯孩子的健康權承擔法律責任。
她的訴求很簡單,希望對方能夠公開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行為,讓更多重組家庭的孩子得到應有的保護。
然而,即便撫養(yǎng)權已經變更,劉先生一家依然不配合。
他們拒絕交接孩子的各種資料和證件,導致小澄輟學了好幾個月,這種報復性的行為,再次證明了他們對孩子的冷漠和自私。
目前,這起案件已經在6月4日開庭審理,但結果還未公布,無論法院最終如何判決,小澄所遭受的傷害已經無法挽回。
那些被迫在后備箱里度過的時光,那些睡在飄窗上的夜晚,那些被扔掉的早餐,都將成為他童年里抹不去的陰影。
而劉先生那句"我沒錯,不會道歉"的表態(tài),更是讓人看清了某些父母的真面目。
他們把孩子當成負擔,當成累贅,卻還要標榜自己是個好父親。
花錢上私立學校就能抵消一切傷害嗎?物質上的滿足就能彌補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嗎?
這起事件之所以引發(fā)如此大的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后備箱"這個刺眼的細節(jié),更是因為它觸及了社會的痛點。
在當今社會,離婚率居高不下,重組家庭越來越多,如何保護這些家庭中孩子的權益,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孩子不是物品,不能隨意處置。
即便父母離異,即便組建了新家庭,對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也不能打折扣。
那些以"孩子自愿"為借口的父母,那些把孩子當成包袱的繼父母,都應該好好反思一下,你們配得上"父母"這個稱呼嗎?
如今,小澄終于回到了母親身邊,心理狀態(tài)也在逐漸好轉。
但那些曾經的傷痛,需要多久才能痊愈?那個曾經天真爛漫的孩子,還能找回失去的童年嗎?而那個理直氣壯說"我沒錯"的父親,真的一點愧疚都沒有嗎?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