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擔不減質量、精簡事務不降低標準才是教師減負政策的初衷和目標
近年來,教師減負政策持續推進,部分地區卻出現了政策執行偏差。比如一些學校為了減負工作出成效而減少甚至取消教研活動,也有一些學校以教師不足為由壓減常態教研活動頻次,還有學校為了減少評比活動嚴控教研部分的賽事活動數量和類型。如此減負,導致教師專業發展空間被不合理壓縮。
給教師減負應該減什么?《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指出,各種督查檢查評比考核等事項名目多、頻率高;各類調研、統計、信息采集等活動交叉重復,有的布置隨意;一些地方和部門在落實安全穩定、掃黑除惡、創優評先等工作時,經常向學校和教師攤派任務。這極大地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給教師增加了額外負擔。
可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研活動不在減負之列。真正給教師減負應聚焦于剝離非教學負擔,而非壓減教研這一教師專業發展工作。科學的教師減負策略應體現“兩減一增”:減行政負擔,建立校外事務準入機制,合并督查考核項目;減形式化活動,取消過度的活動留痕要求,杜絕表演式展示活動;增加有效教研時間,保證教師開展課標研修、課例研討、課題研究有足夠的時間。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基于當前形勢,教研工作應得到進一步加強并著力實現三個轉向:一是問題導向的深度教研。聚焦真實教學問題,如AI支持下的差異化教學、“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學科作業設計;二是數據驅動的精準教研。比如運用學業質量監測數據定位教學薄弱點,通過課堂行為分析系統量化教學效能等,推動教研從“經驗判斷”邁向“證據決策”;三是協同發展的生態教研。比如構建“校本教研—集團聯盟—名師工作室”體系,形成新老教師抱團的學習共同體,還可以通過城鄉結對實現資源共生共享,持續拓展教研的深度和廣度。
與此同時,要著力推進教師減負與教研協同共進,構建減負增效的協同機制。設立“教研工作日”制度,確保每周固定教研時間不受行政事務干擾,同時建立教研成果與績效考核、職稱評聘晉升銜接機制;構建技術賦能體系,推廣“智慧教研”模式,借助AI課堂分析系統生成個性化診斷報告,強化個性化研修;完善專業支持體系,組建由高校專家、教研員、一線名師構成的指導團隊,提供“訂單式”教研服務,實現專業支持精準送達,以優質教研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助力教師專業發展。
給教師減負的本質是優化教育生產力,通過剝離冗余行政負擔釋放專業發展能量。所以,減負擔不減質量、精簡事務不降低標準才是教師減負政策的初衷和目標,而這需要執行者的睿智抉擇,也離不開管理者的專業洞見。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濱海縣教師發展中心)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