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湖北省襄陽市以城鄉教育聯合體(簡稱“教聯體”)建設為戰略支點,撬動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杠桿,為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新建學校注入發展的“原動力”和“加速劑”,有效解決“城區擠、農村空”等現實難題。
一、組織領導發力,推動規劃實施“共謀共商”
黨委和政府統籌部署。將教聯體建設納入《市委十四屆九次黨代會報告》《市政府工作報告》全面部署,納入強縣工程、鄉村振興、流域綜合治理等重點工作系統推進。各地將縣域教聯體建設抓成“一把手”工程,出臺配套措施,確保重點任務落細落實。
職能部門協調推進。市教育局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建立定期研究、調研視導、專家診斷機制。聯合多部門制定《關于推進教聯體建設 加快基礎教育擴優提質的若干措施》《關于開展高中教聯體試點建設 深入實施縣域高中幫扶工程的通知》,為各地各校推進教聯體建設提供政策支撐和工作指南。
鼓勵基層探索實踐。各地各校按照“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的思路,把“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理念貫穿建設全過程,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聯體實踐模式。目前主要有兩種模式:融合型教聯體,由一所核心學校牽頭,與一所或若干所學校全面重組,實行以單一法人或總負責人制為主的辦學模式;教聯體內部實行人事、經費、教學、資源配置、考核評價一體化管理。共建型教聯體,由一所核心學校牽頭,與一所或若干所學校采取委托管理、集團化、名校辦分校、聯盟校等形式聯合辦學的模式;教聯體內管理干部和教師隊伍有序流動,教育教學資源常態化共享。目前,全市已組建義務教育教聯體246個,其中共建型132個、融合型93個。
二、路徑引領發力,推動擴面提質“共繪共展”
示范帶動抓試點。遴選市級教聯體試點25個,打造20個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教聯體入選省級教聯體試點。在省市兩級試點探索的基礎上,對標對表《示范性教聯體評價標準》,從6個方面、17項重點任務、43條評價細則入手,成功創建省級示范性教聯體9個,創建比例位于全省前列。
全域推進抓擴面。指導各地建立工作調度機制,常態化摸排縣域教聯體擴面提質情況,引導教聯體建設重點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目前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共計675所,已納入教聯體建設的學校達652所,占比96.59%。
學段貫通抓延伸。放大教育改革綜合效益,推動教聯體建設向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延伸。學前教育以“幼小銜接”為重點,采取“1+N”結對模式,建設“名園+民園”“大園+小園”“中心園+鄉村園”等學前教育發展共同體,實現幼小銜接全覆蓋。高中階段以“縣中振興”為重點,率先探索建設高中教聯體,遴選6所優質高中對口幫扶縣(市)一中,發揮優質示范高中的品牌優勢、管理優勢和資源優勢,促進縣中教育質量和辦學實力提升。
三、名師領航發力,推動教師隊伍“共管共用”
完善教師統籌管理機制。推進“縣管校聘”改革,整合教聯體內教師資源,打造教師“周轉池”,完善與教聯體建設相適應的教師補充、職稱評聘、績效分配、選拔任用等機制,形成“優質學科領教、薄弱學科助教、緊缺學科走教”的教師共管共用模式。谷城縣理順1234名教師編制、人事、工資關系,認定4306名教師崗位等級,構建事權、人權、財權相統一的教師管理體制。
完善教師交流輪崗機制。實施“群雁”培育計劃,要求每年到鄉村學校交流輪崗的教師中骨干教師人數不低于30%,對交流到薄弱學校、農村學校任教的教師,在評優評先、崗位晉級、職稱評審等方面給予傾斜,對在邊遠農村學校及教學點任教的教師給予交通補助和生活補貼,推動優秀教師真正下沉。
完善教師成長發展機制。依托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工作室,打造“1+1+N”名師引領成長模式,即1個隆中名師+1個縣級名師+N個培養對象,形成名師幫帶集群效應。保康、南漳、谷城等縣委托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定向培養全科教師,充實到鄉村小學、教學點,打造“不流失”的本土教師隊伍。
四、硬件改善發力,推動條件保障“共筑共護”
強供給。連續多年將義務教育學校建設納入市政府民生實事項目,落實“兩個只增不減”的投入保障機制。高新區近五年累計投入15.8億元,新建高新一中等8所學校,改擴建劉集小學等4所學校,新增學位2萬個,有效解決片區學位緊張問題。
調布局。堅持“科學評估、應留必留、先建后撤、積極穩妥”原則,優化中小學幼兒園布局,增加城鎮學位供給,合理布局鄉村學校。襄城區搶抓襄陽古城疏解、學校外遷機遇,對龐公、城南、檀溪和古城四大城市片區重新進行學校規劃布局,明確教聯體建設“東進、南移、西擴、北控”總體布局。樊城區沿濱江大道、臥龍大道打造優質教育集群帶,沿302省道打造“鄉村溫馨學校”示范線。
補弱項。印發《襄陽市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提升行動計劃(2022—2025年)》,落實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和能力提升項目建設。圍繞教師周轉房、學生宿舍、運動場、食堂、廁所五個方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補齊義務教育學校發展短板。
五、數字賦能發力,推動課程資源“共建共享”
完善“支撐網”。開展數字校園建設,強化信息技術支撐,推動網絡基礎設備更新換代和提檔升級。目前,襄陽數字校園建設覆蓋率達100%,中小學教師信息化終端比例接近1∶1。宜城市投資700萬元更新教聯體“專遞課堂”及“班班通”設備。保康縣部署“互動云”主機,連接各級智慧教育平臺,配建錄播教室17個、互動教室28個,實現教聯體成員校全覆蓋。
豐富“供給側”。通過教學比賽、主題教研、集體備課、項目研究等方式,鼓勵教師開發數字教學資源。目前,“襄陽名師名校資源平臺”教學資源涵蓋襄陽市現行所有教材版本,公共基礎教育類資源近7T,可提供34個學科和184個版本的教案、課件、素材等備課資源,各類習題資源400萬條。同時在學科教研板塊提供2600種教育學習類期刊和150余類專題輔導資源,為全市師生提供免費優質服務。
共享“應用端”。推廣應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湖北智慧教育平臺和襄陽名師名校資源平臺,實現各級各類數字教學資源互聯互通,推動學校開展跨區域“名校+”“名師+”“名教研員+”線上線下結對協作,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全面共享。推動組建20個教師成長共同體、200個骨干教師團隊,孵化500個鄉村教師種子團隊,以數字化賦能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校治理和教育創新。襄陽四中“云校”建設6個智慧教室,累計輸出3402節直播課,分享561個課程資源,15所高中、2所初中2500名學生受益。
下一步,襄陽將推動教聯體建設進一步走深走實。實施學校布局優化行動,統籌總量與結構、優質與均衡、趨勢與節奏的關系,動態調整優化學校布局規劃;實施強校提質行動,探索更大范圍的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推動城區優質學校跨區域聯建縣(市)、鄉、村薄弱學校;實施優質縣中培育行動,探索在縣一中掛牌設立優質高中分校,推動縣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實施數智賦能行動,推動數字資源共享從“單向輸出”向“雙向共建”轉變,引導教聯體成員校開展基于數字技術的教學研究、教師培訓、課程建設、資源開發等雙向交流共建。
(付擁軍 作者系湖北省襄陽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人民教育》2025年第9期
作者:付擁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