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復雜的、多因素的、分階段的病理過程,既受到內在遺傳因素的影響,也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作用。然而,其確切病因尚不明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群失調可能會影響癌癥的進展和轉移。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吳芃/程必盛團隊、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黃海團隊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發表題為Gut Parabacteroidesdistasonis-Derived Indole-3-Acetic Acid Promotes Phospholipid Remodeling and Enhances Ferroptosis Sensitivity via theAhR-FASN Axis in Bladder Cancer的研究論文,揭示來源于腸道益生菌P.distasonis通過其分泌產物3-IAA介導AhR-FASN軸,促進磷脂代謝重編程,從而提高膀胱癌細胞對鐵死亡的敏感性,最終抑制膀胱癌進展和轉移。
研究團隊首先通過16S rDNA測序發現,膀胱癌患者腸道中P. distasonis顯著減少,且豐度與腫瘤復發率呈負相關。動物實驗顯示,口服活菌P. distasonis可明顯抑制小鼠皮下腫瘤生長與淋巴結轉移,其上清液亦具有抑癌活性。質譜分析確定其關鍵代謝物為3-吲哚乙酸(3-IAA),并通過口服給予或體外處理膀胱癌細胞證實其劑量依賴的抗增殖和抗遷移效應。
進一步機制研究發現,3-IAA可結合芳香烴受體AhR,激活其轉錄功能并直接結合FASN啟動子區,導致FASN表達下調,進而降低MUFAs/PUFAs比例,誘導脂質過氧化和GSH耗竭,引發鐵死亡。AhR敲低或FASN過表達均可顯著逆轉3-IAA誘導的抗腫瘤效應,明確了3-IAA通過AhR-FASN通路調控鐵死亡的關鍵作用。
為驗證該機制在人類中的相關性,團隊分析TCGA數據庫,發現AhR表達在膀胱癌早期患者中顯著升高,且高表達AhR預示更長的總生存期;而FASN表達則與腫瘤分期升高、預后不良顯著相關。此外,AhR表達與FASN呈負相關,進一步支持了二者間的轉錄調控關系。
綜上所述,該研究揭示腸道益生菌P. distasonis通過代謝產物3-IAA誘導膀胱癌鐵死亡的新機制,提出了“腸道微生態—AhR信號—脂代謝—鐵死亡”協同調控的新軸線,為未來開發基于益生菌或3-IAA的膀胱癌輔助治療策略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驗依據。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dvs.202504688
制版人:十一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學術合作組織
(*排名不分先后)
戰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轉載須知
【非原創文章】本文著作權歸文章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未經作者的允許禁止轉載,作者擁有所有法定權利,違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