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費者在電商平臺購物后,收到與下單不符的商品快遞,商家以“售后理賠”為由,最終實施詐騙。對此,北京警方提示大家:面對遠超商品價值的補償、小額支付換高額回報等誘惑,要時刻謹記“天上不會掉餡餅”,莫讓貪心沖昏頭腦。
“錯發快遞”騙局頻頻上演 套路如出一轍
近日,多位消費者在網購時遭遇了相似的“蹊蹺事”。一位消費者表示,自己在短視頻平臺購買了十幾元的瑜伽墊,收到的卻是與訂單不符的商品。聯系商家后,對方要求添加微信客服處理,添加失敗后又指引其搜索“接待客服”。該客服承諾提供安慕希酸奶、小米冷風機及46元紅包等遠超商品價值的補償,卻要求先通過支付寶或微信支付1元。因補償價值異常、操作流程可疑,這位消費者察覺不對勁并拒絕,才未落入圈套。
另一位受害者表示自己的經歷與上文提到的受害者如出一轍:先收到與下單內容不符的貨件,接著被客服引導添加“第三方平臺”的客服聯系方式,隨后遭遇了詐騙誘導。這些個案中,商家均以錯發商品為借口,引導用戶脫離平臺溝通,試圖通過小額支付的幌子實施詐騙。
北青報記者發現,這些案例的共同特點是:均發生在電商平臺,涉及商品多為價格較低的日常消費品;核心環節均包含“錯發商品”這一引爆點,緊接著商家以“售后理賠”名義主動聯系或回應消費者;關鍵操作均指向脫離平臺監管,如要求添加私人微信、QQ,或掃描非官方二維碼進行溝通;利誘方式高度相似,均承諾遠超商品本身價值的補償,同時設置“小額支付驗證”“墊付手續費”等低門檻操作;最終目的是誘導消費者進行轉賬或泄露支付信息,試圖實施詐騙。
揭秘:騙局背后的共性與心理陷阱
同時,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反詐中心也緊急曝光了一類新型電信網絡詐騙手段:詐騙分子先在知名平臺開設網店,售賣U盤、小風扇、大米等日常商品;隨后故意發錯貨或寄劣質品,等待消費者投訴;接著以“售后理賠”為由,引導消費者掃描私人二維碼、添加微信,脫離平臺監管;最后通過“刷單返利”“投資盈利”等利誘手段,以及“賬號凍結”“法律追責”等恐嚇方式,誘騙轉賬。
此類騙局已在淘寶、抖音、快手等多個知名平臺出現,且發案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北京警方透露,僅某平臺一家,最近一個半月就發現并關停涉詐風險店鋪一萬六千家。
這類騙局利用的心理機制主要集中在三點:一.小利誘惑下的僥幸心理:騙子拋出遠超商品價值的“補償”,搭配“只需付1元”的低門檻,讓受害者覺得“投入少、回報大”,即便心存疑慮,也容易抱著“試試無妨”的心態妥協,忽略背后的風險。二.信任慣性與流程麻痹:受害者最初因正常購物糾紛聯系商家,會默認對方是平臺正規客服,對“錯發需處理”“補償要走流程”的說法降低戒心,尤其當對方引導其脫離平臺(如加微信、用支付寶)時,容易被“按步驟操作就能解決問題”的話術帶偏,一步步踏入陷阱。三.怕麻煩的妥協心理:部分人覺得商品價格低,不想為十幾元的東西過多糾纏,騙子正是抓住這種心理,用“復雜操作才能補償”施壓,暗示“不配合就拿不到賠償”,迫使受害者在不耐煩中放松警惕,無意中泄露支付信息或完成轉賬。
本質上,這類騙局是通過“先制造合理場景(錯發快遞),再用利益勾連,最后用流程操控心理”,讓受害者在看似“占小便宜”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掉入詐騙圈套。
見招拆招 全民共筑網購安全墻
警方提示,面對這些狡猾的詐騙手段廣大群眾必須提高警惕,在網購過程中消費者購物維權需堅守“四不”原則:不脫離官方平臺私下溝通,拒絕添加私人微信或掃描不明二維碼;不輕易相信高額賠償承諾,警惕“好評返利”“投資高返”等誘惑;不隨意下載非官方軟件,避免個人信息泄露和財產風險;不向陌生賬戶轉賬匯款,遇“賬號凍結”“法律追責”等說辭立即報警。
北京警方提示廣大消費者:真正的商家進行售后理賠絕對不會要求先轉賬、做任務,如投資黃金、刷單返利或看短劇掙錢等。消費者購物維權切勿脫離官方平臺進行操作,不要添加客服私人微信,不要下載陌生軟件,更不要輕信高額賠償。
北京警方同時呼吁各電商及社交平臺加強店鋪監管,在客服界面顯著標注防詐提示,共同筑牢網絡消費安全防線。如遇疑似詐騙,可立即撥打110報警。
實習生 孟襄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溫婧
編輯/周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