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的外賣訂單,請及時處理。”當外賣提示音響起,河北廊坊某烤串店老板張先生熟練地拿起訂單小票,對照著從冰柜里翻找冷凍烤串,然后送往廚房;而在旁邊的另一個冷藏柜里,那些泛著新鮮油光的烤串,正靜靜等待堂食顧客的挑選。他指了指記者桌上的烤串:“這是新鮮的,您放心吃?!苯又值嗔说嗍种械睦鋬龃f,“這些是外賣用的,不一樣”。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不少餐飲店都在實行堂食和外賣的“雙標”策略。
一邊“這是新鮮的,您放心吃”,一邊“這些是外賣用的,不一樣”,這分明道破餐飲業堂食與外賣“雙標”的潛規則。值得注意的是,此類現象非廊坊僅有。從北京到天津,從冷凍肉與鮮肉之別、預制菜冒充現炒、調和油替換花生油,到分量縮水、價格暗漲、劣質餐具,這“雙標”幽靈已悄然滲透餐飲業角落。
“雙標”非經營策略之巧,實為權益侵犯之刃。表面是經營選擇,實質是經營者利用信息不對稱對消費者知情權與公平交易權的系統性侵犯。當外賣食客以為下單的糖醋排骨是“現場翻炒”的誠意之作,實際卻收到流水線復熱的預制菜;當消費者為“魚香肉絲”支付堂食同等價格,卻不知分量已被悄然縮減20%以上。這絕非市場智慧,而是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保障的“知悉真實情況權”與《電子商務法》“信息公示義務”的公然踐踏。隱蔽加價、包裝費陷阱更是對明碼標價原則的嘲弄。當“舌尖”淪為欺詐的競技場,消費者的信任與安全被一并押上賭桌。
“雙標”背后,成本重壓、規則扭曲與監管困境交織成網。平臺抽成連年上漲,滿減紅包成本轉嫁商家,配送時效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商家“不搞雙標就活不下去”的哀嘆,道出畸形生態下的生存焦慮。更令人憂心的是,外賣的“非現場性”天然為失信者提供了隱身衣:凍肉偽裝鮮肉、預制菜冒充現炒、劣質餐具蒙混過關,消費者因無便捷知情渠道、無有效對比證據、無足夠訴訟動力困境而維權無門,法律賦予的“退一賠三”在實踐中形同虛設。長此以往,劣幣驅逐良幣,行業陷入壓縮成本、犧牲品質的惡性循環,最終吞噬的是整個餐飲行業的信譽根基。
破局“雙標”,亟需協同筑起透明與責任的堤壩。平臺絕非單純技術中介,必須扛起“守門人”之責。強制商家清晰標注“預制菜”“冷凍復熱”“現場制作”等關鍵屬性,試點數據已證明,透明化能有效降低投訴、引導理性消費。算法規則應脫去“暗箱”外衣,抽成機制、配送時效要求須公開合理,包裝收費應統一標準、禁止捆綁;監管要亮劍, 建立跨部門信用檔案,實現違法信息互聯互通,實施“一處違法、處處受限”。對屢教不改者適用“退一賠十”重罰,列入失信名單。推動“明廚亮灶”線上化,讓消費者可實時監督外賣后廚;司法要補強維權路徑,探索適應外賣糾紛特點的集體訴訟機制,破解個體維權困境。建立“吹哨人”制度,激勵騎手、內部員工舉報不法行為,形成社會共治合力。
當凍品在暗處偽裝鮮肉,當包裝費蠶食食材本真價值,我們失去的不僅是盤中餐的品質,更是市場誠信的基石與法治的尊嚴。唯有司法重拳、平臺擔責、監管織網,以系統治理驅散“雙標”迷霧,方能終結舌尖上的“雙面”陷阱,讓每一份穿越風雨而來的外賣,都能與堂食共享“同質同標”的承諾,這是對生命健康的基本尊重,也是對市場法則與法治精神不可動搖的敬畏。
舌尖安全不容折扣,當誠信成為每一份餐食的標配,信任的暖意方能真正抵達人心。(久泰平)
可參與優惠購票
免費領取高德打車券福利!
來源:中國吉林網長白時評出品
編輯: 王偉光 審校:熊一黎
主編:曲翱 監制:陳尤欣
點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