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去美元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成為網上的高頻詞匯,外媒也是每一次都抓住時機,聲稱中國要挑戰美元的主導貨幣地位。西方人的這種思路還是典型的零和博弈姿態,或者說面對中國的崛起,一時間還難以適應。
但凡有一點正常的思維就會看出來,每一種貨幣的國際化之路,并不是說一定要挑戰前一種國際化貨幣,而是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已經發展到了可以用本國貨幣進行大規模結算的時候了。換言之,這是一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過程。
當今世界,美元并非一開始就是主導貨幣,美元繼承的是英鎊的地位,而在美國崛起之前,英鎊才主導了國際的經濟秩序,倫敦也是世界上的金融中心。
所以,現在的局面不是說美元的霸權地位受到了挑戰,而是美國整體的實力在衰弱,當衰減到一定程度以后,美元的貨幣主導地位就會自動退場。只不過美國人不愿意承認這一點罷了。
人民幣的地位和經濟發展不匹配
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越強,該國貨幣的國際化綜合指數也就會持續提升。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國家主導了世界市場,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貿易規則都是圍繞這個國家在展開,于是,在買賣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會使用該國的貨幣,而不可能使用某個不知名小國的貨幣進行結算。
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但不是每個國家的貨幣都能拿到世界上去流通。如果這個國家的經濟無足輕重,其他國家肯定也不會認他們的貨幣,除非是在聯合國的指導下,真正打造一種全新的國際化貨幣,這樣才能夠統一各國的貨幣。
但很顯然,這種情況目前行不通,各國依舊在使用自己的貨幣,那么在國際貿易中,大家唯一能依據的就是看哪個國家的經濟最強勢,然后該國的貨幣就能隨之取得主導地位。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主地位就是這樣一步步建立起來的。
現在的局面是,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走出了國門。企業在走出去的時候,最便捷的方式肯定是直接使用人民幣結算,或者是投資,只要不轉換成美元,就不會產生匯率以及成本問題。
比如在2023年,我國是全世界價值鏈的三大樞紐之一,另外兩個國家是美國和德國。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全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把我國視為最大的貿易伙伴,貨物出口總額高達23.77萬億元,在全世界出口市場的份額占比為14.2%,這已經是我國連續第七年全球貿易保持第一了。
在進口方面,2023年我國的進口額為17.99萬億元,占全球進口總額的10.6,%,同樣也是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進口的來源地更是覆蓋了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也就是說,我國一方面向外大規模出口商品,同時也大規模的進口商品。在涉及到的諸多貿易結算中,如果使用人民幣結算,整個流程就會簡化不少。
我國還是當仁不讓的投資大國,對外投資流量已經連續幾年是全球第二,也就是說,整個過程存在海量的國際支付結算,也存在著貿易計價以及貨幣儲備等情況。只要這種趨勢繼續增強,在貿易活動中,人民幣的使用頻率就會持續上升。
現在的情況是,人民幣的國際貨幣地位越是提升,美國就越是感到擔心,然后頻頻渲染人民幣的國際化趨勢。美國人這么做,無非是想從整體上渲染中國威脅論,然后繼續保持國際貨幣的主導地位。可在現實層面,一個國家的貨幣逐步成長為國際主流貨幣,是誰都無法改變的過程。
所以,還是那句話,人民幣目前在國際上的地位跟我國的經濟發展還不匹配。什么時候人民幣的國際貨幣綜合指數持續攀升超過10,甚至是達到20甚至30分以上,才意味著人民幣的國際貨幣主導地位逐步取得了。
與此同時,美元的主導地位則會持續下降,因為這是一個相互關聯的過程。
30年來,美元在各國外匯儲備占比降至最低
過去,因為美元處在主導地位,各國的央行在儲備外匯時都會把美元放在首位。說簡單一點,各國的銀行提前準備好美元,在貿易結算中才能加快速度。美元強勢的時候,在各國央行外匯儲備中的占比可以達到七八成以上。
但是到了2022年,美元在各國的外匯儲備占比已經不足六成,只剩下58.4%,這是自1995年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伴隨美元儲備降低的,就是各國在瘋狂拋售美國國債。不光其他國家在拋售,就連美國傳統的盟友,比如法國、德國乃至英國,也都在拼命拋售美國國債。
比如在2023年的時候,俄羅斯位于遠東地區的石油天然氣項目給國外的企業分紅,俄羅斯使用的是人民幣,而不是美元。截止到2023年,明確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國家有30多個,主要分布在我國周邊以及海灣地區。
貨物貿易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接近8萬億元,投資跨境人民幣結算達到6.76萬億元,整個規模還在持續上升中。也就是說,在國際經濟和貿易活動中,很多國家已經在有意識地放棄使用美元。
這一趨勢自然就影響到了美元在各國外匯中的占比,以及各國持有的美債數額。甚至就連中東的產油國,最近幾年也開啟了美債拋售模式。
美元和石油的掛鉤地位將繼續式微
當年,美國和歐佩克產油國之間達成協議,從此石油貿易和美元直接掛鉤,這才讓美元借勢成為了全球儲備貨幣。畢竟石油作為基礎能源,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所以圍繞整個石油買賣,美元的地位越來越穩固。
現在的情況是,連沙特阿拉伯都時不時的拋售美債,這對整個美元體系來說將會是最沉重的打擊。馬斯克此前就曾警告過美國政府,如果制定的政策過于強硬,肯定會影響到美元在國際上的地位。但是這種局面不是一兩句警告或者更改一兩個政策就能扭轉的。
石油在未來的地位確實還很關鍵,但因為全球持續變暖的因素,各個國家都在推動能源轉型,未來一旦石油的地位下挫,與之高度綁定的美元也會式微。假設人類在不遠的將來真的推動搞出了可控核聚變,那么石油作為能源就變得無足輕重了。到那個時候,與之掛鉤的美元同樣也會落入無人問津的地步。
如果說可控核聚變太過于遙遠,那么現在正在推動的新能源轉型則是切切實實發生的事情。接下來誰能夠在這一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同樣能夠動搖石油原來的地位。一旦石油體系崩塌,與之高度綁定的美元體系也會瓦解。
石油和美元綁定體系的崩塌也會進一步影響到投資、貿易、金融、財政等多個方面。隨著美元信用的能力越來越弱,美國經濟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占比持續下降,這都會對美元構成沉重打擊。
最為關鍵的是,美國政府多年來一直在肆意發行國債借錢,僅僅20多年的時間,就從原來的只有幾千億美元猛增到了數十萬億美元,美國政府面臨的本息償付壓力一直在增加。所以說,連同石油美元體系的崩塌,這個過程都會是持續性且連貫的。
美元信用走低會促使世界更改貨幣體系
石油體系原本是美元的信用基礎,但是當這個體系瓦解的時候,美國人卻沒有推動新的信用體系的構筑。甚至于過去20多年的時間,由于在對外貿易乃至國際博弈上采取的一些策略,反倒讓美國整體的信用出現了風險和危機。
在這種局面下,美國政府面臨的風險是全方位的,美元體系的主導地位崩塌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深層次的因素還是美國整體的經濟出現了問題。如此一來,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那些新興經濟體,面對美元的持續式微,自然就會提出要改革國際貨幣體系。
就像當年美元取代英鎊的地位一樣,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后,日不落帝國的世界地位徹底崩塌。不管英國人愿意還是不愿意,英鎊在世界貨幣體系中再也不能占據主導位置。
美國現在面臨的情況也是如此,只要自己的綜合信用持續下降,風險就會累積,美元被世界拋棄就是板上釘釘的事。
時至今日,各國央行都在改變傳統的外匯儲備策略,美元的占比越來越少,而其中25%的份額已經被人民幣取代,其余的份額這是被其他一些貨幣所取代。
結語
世界上的人都知道,龐大的人口以及市場一定可以確保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這種情況就像美國19世紀晚期超過英國那樣,這是一種自然趨勢,誰都無法改變。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不管美國接下來采取什么行動,也不管世界上的預測是什么,都不能夠扭轉最根本的趨勢。換句話說,美元地位最終的崩解,不見得就是因為受到了人民幣的挑戰,而是美國自身的綜合實力在下降走低。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要有點耐心,靜靜的等待,就能夠迎來屬于中國的世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