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欽州市欽南區東場鎮,漫山遍野的沉香樹郁郁蔥蔥,枝頭沉甸甸的果實泛著青黃光澤,空氣中彌漫著若有似無的草木清香。在英窩村的沉香種植基地里,四五十名村民正穿梭林間,熟練地采摘沉香果、撿拾種子,歡聲笑語與枝頭沙沙聲交織成夏日里的豐收樂章。
村民在沉香林間勞作
產業扎根:沉香“全身是寶”促發展
近年來,東場鎮將沉香產業作為“一鎮一品”特色富民產業重點培育,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土地要素支持等,推動沉香種植走向規模化、產業化。如今,成片的沉香林已成為該鎮的“綠色銀行”,而盛夏的沉香果,則是這銀行里沉甸甸的“存單”之一。
“沉香這寶貝,花、葉、果、種、木,真是全身都值錢。”基地負責人笑著介紹,當下正值沉香果采摘旺季,工人采摘下枝頭的生果按1元/斤收購,看似平價,卻用途廣泛,既有藥用價值,也能用于提煉天然香料,還能加工成特色飲品原料;更金貴的是果殼里的黑子種子,工人拾來的種子按15元/斤收購,因其是培育優質沉香苗的核心原料,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從生果到種子,“一果兩賣”的模式讓沉香果的價值得到最大發揮,也讓基地的產業鏈條更趨完善。
村民將沉香果進行裝袋
聯農帶農:家門口務工掙得“踏實錢”
產業的紅火,直接惠及了周邊村民。基地優先吸納附近村莊的勞動力,尤其是留守婦女、中老年村民,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收。
陽光把村民的臉頰曬得微紅,卻曬不退手里的活計。有人站在樹旁采摘果實,青黃色的生果堆成小丘;有人蹲在樹底撿拾果殼里的黑子種子,墨黑的顆粒在陽光下閃著光——這一摘一拾間,藏著沉香產業的增收密碼,更裝著鄉親們家門口的“好日子”。“每天摘果、拾種子,手腳麻利點一天能掙200元,慢點也有100多元,比出去打零工穩當多了。”正在采摘果實的村民鄧大姐算起賬來滿臉笑意。
這種“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正是東場鎮深化聯農帶農機制的縮影。基地不僅提供就業崗位,還通過土地流轉、技能培訓等方式,讓村民深度參與到產業發展中。據統計,摘果季期間,該基地日均帶動40余人就業。村民們從產業發展中獲得的,不僅是實實在在的收入,更有對美好生活的底氣與期盼。
從沉香樹扎根土壤,到沉香果掛滿枝頭,再到村民口袋鼓起來,東場鎮以沉香產業為橋,既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發展路,更鋪就了一條村民共同富裕路。(莫滟鑫)
來源:東場鎮人民政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